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 PP. 415-420
Keywords: 转类指数,转类途径,土地覆被,三江源
Abstract:
基于中国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分类系统,利用1970年代中后期、1980年代末、2004年和2008年4期遥感图像分析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近30a来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转类途径与幅度及各保护区各圈层转类指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a来,草地总面积经历了一个增加-减少-增加的过程。自然保护区1970年代中后期至1980年代末和1980年代末至2004年土地覆被类型变化主要是草地覆盖度下降,土地覆被总体上具有转差趋势。近4a来草地退化趋势得到遏制,大部分的保护区和内部各圈层土地覆被都有转好趋势,可能与《规划》实施有关。
References
[1] | 肖捷颖,葛京凤,沈彦俊,等.基于TM和ETM+遥感分析的石家庄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4):495~500.
|
[2] | 刘纪远,张增祥,庄大方,等.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时空信息研究[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54~268.
|
[3] | 刘纪远,刘明亮,庄大方,等.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J].中国科学(D辑),2002,32(12): 1033~1034.
|
[4] | 陈孝全,苟新京.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
[5] | 王根绪,郭晓寅,程国栋.黄河源区景观格局与生态功能的动态变化[J].生态学报,2002,22(10):1587~1598.
|
[6] | 王根绪,丁永建,王 建,等.近15年来长江黄河源区的土地覆被变化[J].地理学报,2004,59(2):163~173.
|
[7] | 张镱锂,刘林山,摆万奇,等.黄河源地区草地退化空间特征[J].地理学报,2006,61(1):3~14.
|
[8] | 曾永年,冯兆东.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时空变化遥感分析[J].地理学报,2007,62(5):529~536.
|
[9] | 郄妍飞,颜长珍,宋 翔,等.近30 a黄河源地区荒漠遥感动态监测[J].中国沙漠,2008,28(3):405~409.
|
[10] | 史纪安,陈利顶,史俊通,等.榆林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区域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分析[J].地理科学,2003,23(4):493~498.
|
[11] | 万 军,蔡运龙,张惠远,等.贵州省关岭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土壤侵蚀效应研究[J].地理科学,2004,24(5):573~579.
|
[12] | 国务院.《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2005:1~54.
|
[13] | 董锁成,周长进,王海英.三江源地区主要生态问题与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6):713~720.
|
[14] | 杨建平,丁永建,陈仁升.长江黄河源区高寒植被变化的NDVI记录[J].地理学报,2005,60(3):467~478.
|
[15] | 王根绪,李元寿,王一博,等.近40年来青藏高原典型高寒湿地系统的动态变化[J].地理学报,2007,62(5):481~491.
|
[16] | 刘纪远,徐新良,邵全琴.近30年来青海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的时空特征[J].地理学报,2008,63(4):364~376.
|
[17] | 徐新良,刘纪远,邵全琴,等.30年来青海三江源生态系统格局和空间结构动态变化[J].地理研究,2008,27(4):829~838.
|
[18] | 沙占江,马海州,李玲琴,等.多尺度空间分层聚类算法在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研究中的应用[J].地理科学,2004,24(4):477~483.
|
[19] | 于兴修,杨桂山,王 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进展与动向[J].地理科学,2004,24(5):627~633.
|
[20] | 刘纪远,布和敖斯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时空特征的研究——基于卫星遥感数据[J].第四纪研究,2000,20(3):231~232.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