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地理科学  2015 

东北三省服务业发展空间极化的演变及驱动因子分析

, PP. 733-741

Keywords: 空间极化,集聚,驱动因子,东北三省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以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为服务业发展衡量指标,分析东北三省服务业变化的空间特征,利用基尼系数和崔王指数,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对东北三省服务业发展的非均衡性和极化特征进行测度,以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的极化水平为因变量,人均GDP、工业增加值、实际直接利用外资、政府财政支出和市场发育指数的极化水平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对驱动因子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认为①2000~2012年间东北三省服务业发展程度显著,区域发展差异在波动中小幅上升;形成了以沈阳、大连、长春和哈尔滨4城市为核心的服务业发展格局;中心城市、资源城市及交通枢纽城市主导着服务业发展,差异具有显著的地域性。②东北三省服务业发展差异和空间极化在趋势上均呈现先升后降。服务业发展差异系数在总体上呈增长态势,空间极化指数呈减少态势。③不同驱动因子的作用和重要性不同,在推动服务业极化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均GDP和政府财政支出。

References

[1]  Esteban J M,Ray D C.On the measurement of polarization. Econometrica,1994,(62):819-851.
[2]  吕拉昌.极化效应、新极化效应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持续发展[J].地理科学,2000,20(4):355~361.
[3]  Mitchelson R L,Wheeler J O.The flow of information in a global economy:The role of the American urban system in 1990.Annals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94,84(1):87-107.
[4]  Fedolov L.Regional inequality and polarization in Russia.World Development,2002,30(3):443-456.
[5]  甄峰,顾朝林,沈建法,等.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空间极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0,20(5):403~411.
[6]  欧向军,顾朝林.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及其动力机制定量分析 [J].地理学报,2004,59(5):791~799.
[7]  孙平军,修春亮,董超.东北地区经济空间极化及其驱动因子的定量研究[J].人文地理,2013,28 (1):87~93.
[8]  Illeris,Jean Philippe.Introduction:The role of services i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1993, 13(2):3-10.
[9]  洪银兴.城市功能意义的城市化及其产业支持[J].经济学家, 2003,15(2):29~36.
[10]  Dipasquale D, Wheaton W C,Urban economics and real estate markets[M]. Englewood Cliffe,New Jersey, US: Prentice-Hall, Inc.1996:81-86.
[11]  闫小培,林彰平.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城市发展空间差异变动分析[J].地理学报,2004,59(3):437~445.
[12]  李文秀,胡继明.中国服务业集聚实证研究及国际比较[J].武汉大学学报,2008,61(2):213~219.
[13]  李佳洺,孙铁山,张文忠.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与模式研究——基于地级市的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2014,34(4): 385~388.
[14]  陈泽鹏.广州市服务业空间结构布局的实证研究[J].珠江经济, 2007, 19(12):37~44.
[15]  方远平,闫小培,毕斗斗.转型期广州市服务业区位演变及布局特征[J].经济地理,2009,29(3):370~376.
[16]  宋伟,李秀伟,修春亮.基于航空客流的中国城市层级结构分析[J].地理研究,2008,27(4):917~926.
[17]  汪明峰,宁越敏.互联网与中国信息网络城市的崛起[J].地理学报,2004,59(3):446~454.
[18]  刘艳军,李诚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理与调控[J].地理学报,2009,64(2):153~166.
[19]  黑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黑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3.
[20]  国家统计局.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3.
[21]  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1~2013.
[22]  吉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吉林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3.
[23]  关伟,朱海飞.基于ESDA的辽宁省县际经济差异时空分析 [J].地理研究,2011,30(11):2008~2016.
[24]  关伟,郭佳婧,周忻桐.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东北中心城市物流业发展水平测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 (2):252~258.
[25]  关伟,许淑婷.辽宁省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的空间特征及耦合关系[J].地理学报,2014,69(4):520~530.
[26]  欧向军,甄峰,秦永东,等.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8,27(5):993~1002.
[27]  任旺兵.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28]  申玉铭,邱灵,任旺兵,等.中国服务业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与空间分异特征[J].地理研究,2007,26(6):1255~1264.
[29]  李诚固,李培祥,谭雪兰,等.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趋势及对策研究[J].地理科学,2003,23(1):7~12.
[30]  赵永勃,韩增林.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布局[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4):500~504.
[31]  杨兴凯,龙亚平.大连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及其态势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3):400~405.
[32]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1~2013.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