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文化遗产旅游地的空间生产与认同研究——以无锡惠山古镇为例
, PP. 708-716
Keywords: 空间生产 ,第三空间 ,认同倾向 ,文化安全 ,惠山古镇
Abstract:
旅游开发下的文化遗产旅游地无锡惠山古镇经历着“地方传统”和“现代发展”的冲突与融合。基于文献信息分析法,对空间生产、认同及其在古镇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梳理;采用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话语分析法以及影视人类学摄影法对古镇物理、社会和文化多维空间的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多元主体认同倾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场空间转变过程中,古镇物理空间出现资本的空间化形态,社会空间呈现非共同体化、联接业缘化、流动性增强、主体泛化下功能和交往的社会性,文化空间出现混合文化嵌套并存结构。针对多维空间的生产,居民、社会精英和部分游客表现出人本主义认同倾向,侧重主观性构建内生认同;空间开发主导者、开发商和另一部分游客出现结构主义认同倾向,侧重从一种再生产视角观察问题,强调以过程和建构为主。在对社区居民调研中发现,居民对旅游开发表达出“不要无感增长,需要有感发展”的认同倾向,根本上反映了旅游开发成果能否反馈于居民并能共同分享的问题,值得引起关注。认同从根本上说是关涉文化的,而文化总是表现出流变性,如何使生产出来的文化既开放又多元,既让居民和游客无感疑惑,又不心生迷惘,需要保持古镇先进文化的独立性、传承性和生产的方向性,积极营造“第三空间”之上的文化平衡。
References
[1] 冯雷.理解空间:现代空间观念的批判与重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29~33.
[2] 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九卷):逻辑学、自然地理学、教育学[M]. 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57~160,161~ 164.
[3] 郭文,王丽,黄震方.旅游空间生产及社区居民体验研究 ——江南水乡周庄古镇案例[J].旅游学刊,2012,27(4):28~38.
[4]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M].Oxford:Blackwell,1991: 30-45.
[5] 谢纳.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空间转向视阈中的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5.
[6] Bhabha Homi K.The Location of cultur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
[7] 齐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59~460.
[8] 刘怀玉.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399~418.
[9] 陈忠,爱德华?索亚.空间与城市正义:理论张力和现实可能 [J].苏州大学学报,2012,(1):1~6.
[10] 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16~120.
[11] Casey E S.Between Geography and philosophy:What does it mean to be in a place-world?[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97,87(3):509-531.
[12] Massey D.Space,Place and gender [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4:146-156.
[13] Castells M.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M].Oxford: Brasil Blackwell,1996:407-460.
[14] May J.Globaliz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 Place and identity in an Inner London neighbourhood [J].Transac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NS, 1996,21(1):194-215.
[15] 朱竑,钱俊希,吕旭萍.城市空间变迁背景下的地方感知与身份认同研究——以广州小洲村为例[J].地理科学,2012,32 (1):18~19.
[16] 唐雪琼,钱俊希,陈岚雪.旅游影响下少数民族节日的文化适应与重构——基于哈尼族长街宴演变的分析[J].地理研究, 2011,30(5):835~843.
[17] 胡大平.地方认同与文化发展[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5~16.
[18] 李建伟,朱菁,尹怀庭.历史古镇空间格局的解读与再生 ——以华阳古镇为例[J].人文地理,2008,23(1):43~47.
[19] 马秋穗.符号想像与表征:消费理论视阈下的古镇景观生产 [J].社会科学家,2010,(10):85~87.
[20] 黄江平.上海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宏观思考[J].社会科学, 2003(, 9):120~128.
[21] 孙艺惠,陈田,张萌.乡村景观遗产地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浙江龙门古镇为例[J].地理科学,2009,29(6): 840~845.
[22] 韦祖庆,陈才佳.黄姚古镇旅游开发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9,(1):10~14.
[23] 李倩,吴小根,汤澍.古镇旅游开发及其商业化现象初探[J]. 旅游学刊,2006,21(12):52~57.
[24] 农兴强,杨荣翰,韦祖庆.古镇旅游发展与生态文化理念—— 以贺州黄姚古镇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07(, 4):21~25.
[25] 王林“. 原真性”民俗文化之于古镇旅游的价值——以广西大圩古镇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8,19(1):40~43.
[26] 郭文.旅游空间生产:理论探索与古镇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52.
[27] 李琮.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旅游空间生产——消费模式[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1):39~40.
[28] Sacks H.Lectures on conversa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 1992: 3-11.
[29] Cohen E.Authenticity and commoditization in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8, 15(3) : 371-386.
[30] Polanyi K.The Great Transformation[M].Boston:Beacon Press, 1957,35-113.
[31] 郑杭生,黄家亮.从社会成员“无感增长”转向“有感发展”——中国社会转型新命题及其破解[J].社会科学家,2012(, 1):7~ 11.
[32] Harvey D.From Space to place and back again:reflections on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C]//Bird J,Mapping the Futures: Local cultures,Global Changes.London:Routledge,1992:2-29.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