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5~8月东北冷涡客观识别分类及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分析
, PP. 1042-1050
Keywords: 东北冷涡,客观识别,分类,环流特征
Abstract:
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500hPa高度场逐日再分析资料,基于计算机客观识别方法,统计了1948~2012年5~8月东北冷涡活动过程。结果表明共计发生东北冷涡过程956次,平均每年5~8月发生约14.7次;东北冷涡活动共4129d,5~8月平均分别为14d、18d、18d和14d,共64d,占5~8月总天数的52%;5~8月东北冷涡过程以持续3~6d为主,冷涡活动主要位于121°E~131°E,48°N~53°N区间;5~8月东北冷涡发生频次和活动天数均存在显著增长趋势。7~8月东北冷涡活动异常多年份,贝湖至鄂海阻高与东北冷涡多同时发生,异常少年份,贝湖至鄂海阻高亦不盛行,且阻高先发生冷涡后发生年份占多数。5~6月和7~8月东北冷涡典型特多年高度距平合成场与特少年的主要异常区分布呈反位相,且这种反位相特征在对流层中、高层(200hPa、500hPa)均呈近半球尺度的波列分布;5~6月和7~8月东北冷涡活动特少年和特多年差值高度场合成分布相近,均呈现显著的南北向"+、-"波列分布(置信度水平≥99%),正负波列分别位于西北太平洋区域和鄂霍次克海至白令海区域,该波列对应高度层风场中的相对位置为气旋和反气旋式环流。
References
[1] | 刘宗秀,廉毅,高枞亭,等.2002.东北冷涡持续活动时期的北 半球500hPa 环流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26(3):361~372.
|
[2] | 孙力.东北冷涡持续活动的分析研究[J].大气科学,1997,21 (3):297~307.
|
[3] | 孙力,安刚,高枞亭,等.1998 年夏季嫩江和松花江流域东 北冷涡暴雨的成因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2,13(2):156~ 162.
|
[4] | 廉毅,布和朝鲁,谢作威,等.初夏东北冷涡活动异常与北半 球环流低频变化[J].大气科学,2010,34(2):429~439.
|
[5] | 刘宗秀,廉毅,沈柏竹,等.北太平洋涛动区500hPa 高度场季 节变化特征及其对中国东北区降水的影响[J].应用气象学报, 2003,14(5):553~561.
|
[6] | 刘刚,沈柏竹,廉毅,等.亚洲阻塞高压分类及其与东北冷 涡活动和东北夏季低温的联系[J].地理科学,2012,32(10): 1269~1274.
|
[7] | 何金海,吴志伟,祁莉,等.北半球环状模和东北冷涡与中国 东亚夏季降水关系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6b,22(1):1~5.
|
[8] | 苗春生,吴志伟,何金海,等.近50 年东北冷涡异常特征及其与 前汛期华南降水的关系分析[J].大气科学,2006,30(6):1250~ 1256.
|
[9] | 叶笃正,陶诗言,李麦村.在六月和十月大气环流的突变现象[J].气象学报,1958,29(4):249~263.
|
[10] | 布和朝鲁,施宁,纪立人,等.梅雨期EAP 事件的中期演变特 征与中高纬Rossby 波活动[J].科学通报,2008,53(1):111~121.
|
[11] | 沈柏竹,李尚锋,廉毅.初夏东北冷涡活动的谐波分析[J].吉 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38(增刊):204~208.
|
[12] | Gimeno L,Trigo R M,Ribera P, et al.Editorial:Special issue on cutoff low systems(COL)[J]. 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 2007,96:1-2.
|
[13] | 孙力,郑秀雅,王琪.东北冷涡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东亚大 型环流系统之间的关系[J],应用气象学报,1994,5(3),297~303.
|
[14] | 李尚锋,廉毅,陈圣波,等.东北初夏极端低温事件的空间分 布特征及其成因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12,32(6):752~758.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