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福建平潭青峰老红砂中季风组分以及形成期研究
, PP. 352-357
Keywords: 青峰老红砂 ,夏季风沙 ,冬季风沙 ,末次间冰期
Abstract:
先前研究认为老红砂是末次冰期沿海风沙沉积,近期发现老红砂形成于末次间冰期。在福建平潭青峰典型老红砂分布区采集114个老红砂样品,130冬季风沙样品,60个夏季风沙样品做粒度测量和光释光测年。粒度测量显示冬季风沙粒度频率峰值出现在400μm、夏季风沙280μm,老红砂粒度频率峰值出现在300μm与冬季风沙不同。夏季风沙和冬季风沙以73混合可拟合老红砂粒度分布,表明青峰老红砂沉积期夏季风历时或强度远大于冬季风,对应于气候暖期,而不是末次冰期。老红砂剖面4个自然层光释光测年自下而上为122.5±6.7kaB.P.、97.7±6.1kaB.P.、83.1±4.2kaB.P.、61.9±3.4kaB.P.,对应末次间冰期,青峰老红砂是暖期气候的风沙响应。
References
[1] 曾昭璇.我国南海沿岸最近升降的问题[J].地理学报,1957,23 (2):205~214.
[2] 曾昭璇.韩江三角洲[J].地理学报,1957,23(3):255~273.
[3] 刘以宣.粤东海岸升降问题新认识[C]//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 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1961 年地貌学会讨论会论文摘要.北 京:科学出版社,1961:111~112.
[4] 杨林海,赖忠平,周杰,等.光释光测年和孢粉分析揭示的晚冰 期以来科尔沁沙地演化过程[J].地理科学,2011,31(6):695~701.
[5] 韩志勇,李徐生,陈英勇,等.鄱阳湖滨沙岭地区网纹层的顶界 年代[J].地理科学,2012,32(1):110~115.
[6] 张虎男,姚庆元,赵希涛.闽南粤东沿海“老红砂”沉积成因和时 代的探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5,5(1):47~57.
[7] 张虎男.闽南沿海“老红砂”的特征与成因[J].科学通报,1984, 29(5):320.
[8] 陈伟光,张虎男.再论“老红砂”的成因及其地质地貌意义[J].热 带地理,1986,6(3):247~254.
[9] 陈园田.台湾海峡和福建沿海晚更新世晚期海相地层[M]//梁 名胜,张吉林.中国沿海第四纪对比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1:90~99.
[10] 宗永强,李平日.粤东沿海“老红砂”的成因及利用改造问题[J]. 热带地理,1985,5(3):186~193.
[11] 李建生.从东山一剖面讨论“老红砂”的成因[J].海洋通报, 1986,5(4):44~47.
[12] 杨怀仁,陈西庆.中国东部第四纪海面升降、海侵海退与岸线 变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5,5(4):59~80.
[13] 吴正,黄山,胡守真,等.华南海岸风沙地貌研究[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5:1~146.
[14] 吴正,王为.华南沿海老红砂的成因与古地理环境[J].中国 科学(D辑),1997,27(6):537~542.
[15] 吴正,冯文科,廖秉良,等.晚更新世末期南海北部陆架的古 地理探讨[J].地理学报,1993,48(6):491~196.
[16] 吴正,廖秉良,金志敏,等.南海北部外陆架残留砂表面结构 及其环境意义[J].科学通报,1992,20:1887~1889.
[17] 吴正,黄山,金志敏,等.华南沿海老红砂的成因与红化作 用[J].地理学报,1994,49(4):298~306.
[18] 李从先,陈刚,杨红君,等.对福建海岸晚第四纪地质若干问 题的商榷[J].台湾海峡,1987,6(1):40~45.
[19] 黄镇国.中国、日本晚更新世海岸古沙丘比较[J].热带地理, 1993,13(1):1~12.
[20] 曾从盛,陈居成,吴幼恭.闽东南沿海老红砂研究[M].北京:地质 出版社,1999:1~74.
[21] 曾从盛,陈居成,吴幼恭.闽东南沿海老红砂沉积特征与成因分 析[J].海洋通报,1999,18(3):55~60.
[22] 曾从盛,陈居成,吴幼恭.闽东南沿海老红砂与晚第四纪环境演 变[J].中国沙漠,1999,16(2):110~114.
[23] 吴正,王为,谭慧忠,等.闽南粤西沿海老红砂的沉积年代[J].科学通报,2000,45(3):533~537.
[24] 谭惠忠,吴正.闽粤沿海老红砂的热释光测年[J].中国沙漠, 2001,21(4):393~396.
[25] 吴正,王为.闽粤沿海老红砂多期沉积地层的发现及其意 义[J].中国沙漠,2001,21(4):328~332.
[26] 吴正,吴克刚.海南岛东北部海岸沙丘的沉积构造特征及其 发育模式[J].地理学报,1987,42(2):129~141.
[27] 吴正,廖秉良,金志敏,等.我国海岸沙丘石英砂表面结构特 征再探[J].科学通报,1995,40(17):1602~1604.
[28] 吴正.我国内陆沙漠与海岸沙丘石英颗粒表面结构的对比 研究[J].中国沙漠,1995,15(3):201~206.
[29] 吴正,廖秉良,金志敏,等.南海北部外陆架残留砂表面结构 及其环境意义[J].科学通报,1992,20:1887~1889.
[30] 王建华,梁致荣,郑卓,等.粤东及琼东北第四纪老红砂风成 的若干证据[J].热带海洋,1998,17(1):51~58.
[31] 曾从盛,陈居成,吴幼恭.闽东南沿海老红砂沉积特征与成因分 析[J].海洋通报,1999,18(3):55~60.
[32] 曾从盛.闽东南沿海老红砂的地球化学特征[J].中国沙漠, 2000,20(3):248~251.
[33] 张家富,袁宝印,周力平.福建晋江“老红砂”的释光年代学及对 南方第四纪沉积物释光测年的指示意义[J].科学通报,2007,52 (22):2645~2654.
[34] 胡凡根,李志忠,靳建辉,等.福建晋江海岸带老红砂多期发育 模式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2012,32(6):1207~1220.
[35] Yongjin Wang,Hai Chen,R.Lawrence Edwards,et al.Millennia- and orbital-scale changes in the East Asian monsoon over the past 224 000 years[J]. Nature,2008,451:1090-1093.
[36]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华南沿海第四纪地质[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8.
[37] 安芷生,S C Poter,J Chappell,等.最近13 ka 洛川黄土堆积序列 与格陵兰冰芯记录[J].科学通报1994,39(24):2254~2256.
[38] 管清玉,潘宝田,高红山,等.高分辨率黄土剖面记录的末次间冰期 东亚季风的不稳定性特征[J].中国科学D辑,2007,37(1):86~93.
[39] 朱孝宁,吴正,周曾权,等.粤东沿海“老红砂”成因再探[J].热 带海洋,1988,7(4):46~53.
[40] 朱孝宁.粤东海岸中段沙坝及“老红砂”沉积地貌的特征与演 化[J].热带地貌,1988,9(1):18~62.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