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分析与基地建设
, PP. 293-298
Keywords: 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比较优势,集中度
Abstract:
中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基地,在分析中部地区粮食生产规模优势、效率优势、综合比较优势和集中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对策。结论如下①1978年以来,中部地区水稻和小麦具有稳定的比较优势,而玉米和大豆没有比较优势。其中水稻生产的综合优势指数均在1.10以上;小麦综合优势表现为稳中有升,从1978年为1.00上升到2012年为1.16;玉米的综合优势指数小于0.80;大豆的综合优势呈现下降趋势,从1978年为0.90下降到2012年为0.80。②整体从横向来看,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的比较优势结构发生了变化。1978年规模优势大小顺序为水稻>大豆>小麦>玉米;效率优势为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综合优势为水稻>小麦>大豆>玉米。2012年规模优势为水稻>小麦>大豆>玉米;效率优势为小麦>水稻>大豆>玉米;综合优势为小麦>水稻>大豆>玉米。③中国四大区域中的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集中度均有波动,唯有中部地区的粮食集中度保持稳定上升,其粮食、水稻、小麦、玉米的集中度由1978年的28.65%、38.13%、28.83%、16.16%分别上升到2012年的30.08%、39.87%、42.40%、17.16%,2012年中部地区粮食、水稻、小麦的集中度位于四大区域之首。④分析表明,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应采取各项措施促进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稳定与增长。
References
[1] | 鲁奇, 吕鸣伦. 五十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初探[J]. 地理科学进展, 1997, 16(1):31~36.
|
[2] | 张落成. 我国粮食生产布局变化特点及其成因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0, 9(2):221~228.
|
[3] | 邓群钊, 贾仁安, 梁英培.中部地区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 不相容"问题的实证分析[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 23(1):105~109.
|
[4] | 袁璋, 许越先, 吴凯. 我国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地位及可持续发展的初步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 2006, 25(4):63~67.
|
[5] | 胡文海.我国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特征及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J]. 地理研究, 2008, 27(4):885~896.
|
[6] | 姚成胜,汪莹.我国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波动性的成因及其政策建议[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 32(4):400~404.
|
[7] | 董新平,叶彩鸿,林承亮.我国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绩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2,28(5):106~108.
|
[8] | 贺伟.中部地区建设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的思考与建议[J]. 宏观经济管理,2009,17(12):46~47.
|
[9] | 李毳, 李秉龙. 我国粮食主产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比较优势分析[J]. 新疆农垦经济, 2003,10(5):4~5.
|
[10] | 陈印军, 尹昌斌. 对南方双季稻主产区"玉米替代"的反思[J]. 中国农村经济, 1999, 15 (2) : 20~25.
|
[11] | 张慧琴.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3, 35 (5):103~106.
|
[12] |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改革开放三十年农业统计资料汇编[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173~310.
|
[1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新中国农业60 年统计资料[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144~281.
|
[1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356~379.
|
[1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449~456.
|
[16]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中部六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中国崛起:战略与对策[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24~37.
|
[17] | 张海姣,张正河. 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路径研究[J].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3, 38(3): 5~7.
|
[18] | 李应中.比较优势原理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3, 24 (2): 5~9.
|
[19] | 胡文海.崛起背景下的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 2007,28 (9): 39~43. 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24~37.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