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地理科学  2015 

基于空间重构视角的老工业区人地关系研究——以沈阳市铁西区为例

, PP. 890-897

Keywords: 人地关系,老工业区,空间重构,土地利用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以铁西老工业区为例,通过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航片及遥感影像数据,结合300m×300m网格的5206栋建筑单体的人工调查,基于GIS及制度理论,从空间重构视角揭示了微观尺度人地系统演化特征,阐明了人地结构变化的动力机制。铁西老工业区空间重构主要表现为级差地租支撑下的企业搬迁1938~2000年呈南北格局,2000年后快速转化为东西格局。以政府、企业和公众为主要分析对象构建空间重构动力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政策条件对人地系统演化具有直接影响,其作用效力依赖于产业结构类型及其与周边区域经济活动的关联性。

References

[1]  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1,11(1):1~6.
[2]  吴传钧.地理学的特殊研究领域和今后任务[J]. 经济地理, 1981,1(1):5~10,21.
[3]  陆大道.向100年来为国家和人类做出贡献的地理学家致敬——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00周年[J].地理学报, 2009, 64(10):1155~1163.
[4]  郑度. 21世纪人地关系研究前瞻[J].地理研究, 2002, 21(1):9~13.
[5]  史培军,王静爱,陈婧,等.当代地理学之人地相互作用研究的趋向——全球变化人类行为计划第六届开放会议透视[J]. 地理学报,2006,61(2):115~126.
[6]  毛汉英.人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7]  方创琳.中国人地关系的新进展与展望[J].地理学报,2004,10(59):21~32.
[8]  宋长青,冷疏影.当代地理学特征、发展趋势及中国地理学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20(6):595~599.
[9]  劳爱乐,耿勇.工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10]  韩良,宋涛,佟连军.典型生态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其借鉴[J].地理科学, 2006, 26(2):237~243.
[11]  C?té R, Hall J. Industrial parks as ecosystem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1995, 3(1/2):41-46.
[12]  Ehrenfeld J, Gertler N. Industrial Ecology in Practice:The Evolution of Interdependence at Kalundborg[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1997,1(1):67-79.
[13]  陆大道.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 理论研究[J].地理研究, 2002,21(2):135~145.
[14]  方创琳,黄金川.高科技园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生态调控[J].地理学报,2003,58(3):390~397.
[15]  王黎明,关庆锋,冯仁国,等.全球变化视角下人地系统研究面临的几个问题探讨[J].地理科学,2003,23(4):391~397.
[16]  Young R. The institutional dimension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fit, interplay, and scale[M]. Cambridge:MIT Press, 2002.
[17]  Berkhout F, Hertin J, Gann D M. Learning to adapt:Organizational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mpacts[J].Climatic Change, 2006, 78(1):135-156.
[18]  姜逢清,朱诚,穆桂金,等. 新疆绿洲当代人地关系紧张情势与缓解途径[J].地理科学, 2003,23(2):157~164.
[19]  陈忠祥.宁夏南部回族社区人地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02,17(1):39~43.
[20]  乔家君.区域人地关系定量研究[J].人文地理,2005,20(1):81~85.
[21]  Liu J, Dietz T, Carpenter S, et al. Complexity of coupled human and natural systems[J]. Science,2007,317(5844):1513-1516.
[22]  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3]  石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 2004,(1):50~55.
[24]  许学强,周素红.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地理,2003,23(4):433~440.
[25]  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J]. 城市规划,2001,25(71):7~14.
[26]  赵云伟.当代全球城市的城市空间重构[J].国外城市规划, 2000,(5):2~7.
[27]  房艳刚,刘鸽,刘继生.城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2005,25(6):754~761.
[28]  刁琳琳.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机制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5):87~94.
[29]  潘海啸.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新模式[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40~45.
[30]  Garcia-Lopez M.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suburbaniz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in Barcelona[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12,72(2-3):176-190.
[31]  马学广.城市空间的社会生产与土地利用冲突研究——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D].广州:中山大学,2008.
[32]  马学广,王爱民,闫小培.城市空间重构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冲突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人文地理,2010,25(3):72~77.
[33]  李东生.大城市老工业区工业用地的调整与更新——上海市杨浦区改造实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34]  Liu J, Liu M, Zhuang D. Study on spatial pattern of land-use change in China during 1995-2000[J].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3,46(4):69-75.
[35]  顾丽娜.铁西今昔[J].兰台世界,2002,(7):41.
[36]  庞红.建国前沈阳铁西工业区的形成[J].兰台世界,2005,(7):137~138.
[37]  王伟强.和谐城市的塑造——关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政治经济学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8]  徐勇,马国霞,沈洪泉.北京丰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经济驱动力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6):860~869.
[39]  Ren W, Xue B, Geng Y, et al. Inventorying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redeveloped brownfield and its policy contribution:case study from Tiexi district, China[J]. Land Use Policy,2014,38:138~146.
[40]  鲁春阳,文枫,杨庆媛.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2,32(8):936~943.
[41]  薛冰.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
[42]  吴丰林,方创琳,赵雅萍.城市产业集聚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的PAF模型[J].地理研究,2011,30(1):71~82.
[43]  袁丽丽,黄绿筠.城市土地空间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J]. 城市发展研究,2005,12(1):64~69.
[44]  王新涛.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系统分析[J].北方经济, 2009,(11):33~35.
[45]  王颖.信息网络革命影响下的城市——城市功能的变迁与城市结构的重构.城市规划[J],1999,23(8):24~27.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