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冀中南地区农田生物生产力与碳截获能力时空变化分析
, PP. 219-224
Keywords: 粮食 ,固碳 ,生物量 ,收获指数
Abstract:
以6期(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和1984~2008年的粮食产量数据为基础,对冀中南地区农田生物生产力和碳截获能力进行了估算,并对其时空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20世纪80年以来,冀中南地区农田中生物生产力和碳截获能力表现为增强趋势,总生物量和碳截获总量分别达到0.065Pg和0.025Pg。农田的碳截获能力具有空间差异性。山前平原地区农田的生物生产力和碳截获能力均比较大,而在西部山区和东部低平原区表现较低。随着农田生物生产力和碳截获能力的增强,加速了碳循环和碳汇的过程。虽然农田碳截获总量很大,而且只是动态的碳库,但是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必将增加农田的实际固碳能力。
References
[1] Piao S L, Fang J, Ciais P, et al. The carbon balance of terrestrialecosystems in China[J]. Nature, 2009, 458: 1009-1013.
[2] Fan S, Gloor M, Mahlman J, et al. A large terrestrial carbonsink in North America implied by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carbondioxide data and models[J]. Science, 1998, 282: 442-446.
[3] 刘彦随,刘玉,郭丽英.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4):905~91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
[5] 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经济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6] 俞海,黄季焜,Scott R,等.中国东部地区耕地土壤肥力变化趋势研究[J].地理研究,2003,22(3):380~388.
[7] 曾江海,王智平,胡春胜,等.华北半湿润区土壤有机质分解与积累特征[J].土壤肥料,1996,(4):1~4.
[8] 朱安宁,张佳宝,杨劲松,等.集约化种植条件下典型潮土区土壤有机质的演变特征[J].土壤通报,2010,41(3):532~536.
[9] 薛玲.基于NDVI遥感数据的华北平原作物蒸散量、产量时空分布研究(1981~2001)[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10] 袁婺洲,官春云.影响油菜收获指数的几个生理因子[J].作物学报,1997,23(5):580~586.
[11] 袁婺洲,官春云,廖爱玲.油菜收获指数对经济产量的贡献[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9,22(1):65~69.
[12] 田伟华,徐克章,邴鑫,等.吉林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某些农艺性状的变化[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7,29(4):397~401.
[13] 张喜英.作物根系与土壤水利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38~51.
[14] 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经济统计年鉴198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6.
[15] Shi Y S, Xiao J Y, Shen Y J.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and itsimplications in Hai River Basin, China[C]//The InternationalArchives of the Photogrammetry, Remote Sensing and SpatialInformation Science, ISPRS Congress. Vol. XXXVⅡ. Beijing,2008: 569-574.
[16] 夏军,刘孟雨,贾绍凤,等.华北地区水资源及水安全问题的思考与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5):550~560.
[17] Fang J Y, Chen A P, Peng C H, et al. Changes in forest biomasscarbon storage in China between 1949 and 1998[J]. Science,2001, 292: 2320-2322.
[18] 唐国平,李秀彬,Fischer G,等.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0,55(2):129~138.
[19] 殷培红,方修琦,张学珍,等.中国粮食单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评价[J].地理学报,2010,65(5):515~524.
[20] 姚凤梅.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评价[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
[21] 李祎君,王春乙.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2):123~129.
[22] 刘颖杰,林而达.气候变暖对中国不同地区农业的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4):229~233.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4] 张福春,朱志辉.中国作物的收获指数[J].中国农业科学,1990,23(2):83~87.
[25] Xiao J Y, Shen Y J, Ge J F, et al. Evaluating urban expansionand land use change in Shijiazhuang, China, by using GIS andremote sensing[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6,(75):69-80.
[26] 肖捷颖,葛京凤,沈彦俊,等.基于GIS的石家庄市城市土地利用扩展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6):789~798.
[27] 肖捷颖,葛京凤,沈彦俊,等.基于TM和ETM+遥感分析的石家庄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4):495~500.
[28] 袁再健.海河流域典型农田能量与CO2通量及农业耗水研究[R].石家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2010.
[29] 张永强,刘昌明,沈彦俊.太行山山前平原浅层地下水位动态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9(2):38~40.
[30] 沈彦俊,宋献方,肖捷颖,等.石家庄地区近70年来伴随经济发展的水文环境变化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1):51~61.
[31] 陈福军,沈彦俊,李倩,等.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近30年NPP时空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2011,31(11):1409~1414.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