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地理科学  2008 

中亚热带网纹红土的稀土元素特征与成因分析

, PP. 40-44

Keywords: 中亚热带,网纹红土,稀土元素,成因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130块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稀土分布模式、稀土特征值分析以及物源指数的计算表明,中亚热带网纹红土与北方黄土具有相似的稀土特征。网纹红土稀土元素平均含量(179.57μg/g)与地壳平均值(178μg/g)、北京郊区1998年12月大气粉尘稀土总量(177.97μg/g)以及两块中国黄土标样平均值(178.22μg/g)非常接近,稀土分布模式与风成沉积及UCC类同,轻稀土强烈富集,重稀土淋失,轻重稀土比值9.86~15.18,Ce元素正异常,物源指数<0.5。稀土元素特征指示,所研究的网纹红土的母质与黄土具有风尘相似性,而且风尘沉积后经历了较北方黄土更为强列的风化作用,其形成环境与古土壤和上新世红粘土接近。

References

[1]  蒋复初,吴锡浩,肖华国,等. 九江地区网纹红土的时代[J]. 地质力学学报, 1997, 3(4): 27~32.
[2]  杨立辉, 叶 玮, 朱丽东,等. 中国南方第四纪红土的形成时代[J]. 热带地理, 2005, 25(4): 293~297.
[3]  胡雪峰, 龚子同. 江西九江泰和第四纪红土成因的比较研究[J]. 土壤学报, 2001, 38(1):1~9.
[4]  朱显谟. 中国南方的红土与红色风化壳[J].水土保持研究, 1995, 2(4): 94~101.
[5]  朱景郊. 网纹红土的成因及其研究意义[J]. 地理研究, 1988, (7): 1~19.
[6]  刘东生. 黄土与环境[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
[7]  张玉兰,贾 丽.上海东部地区晚第四纪沉积的孢粉组合及古环境[J].地理科学,2006,26(6):186~191.
[8]  黄 润,朱 诚,王升堂.天堂寨泥炭地层的磁化率、Rb/Sr值及其反映的古气候意义[J].地理科学,2007,27(3):385~389.
[9]  陆景冈, 何黎明. 我国东部更新世古红土性状的纬向分异规律. //见:龚子同. 土壤环境变化.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91~96.
[10]  丁仲礼, 孙继敏, 朱日祥,等. 黄土高原红粘土成因及上新世北方干旱化问题[J]. 第四纪研究, 1997, 17(2): 147~157.
[11]  Z L Ding, J M Sun, S L Yang,et al. Geochemistry of the Pliocene red clay formation i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and implications for its origin, source provenance and paleoclimate change[J].Geochimica et osmochimica Acta, 2001, 65(6):901-913.
[12]  陈德潜, 陈 刚.实用稀土元素地球化学[M].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0: 223~242.
[13]  彭 安. 稀土元素的环境化学与生态效应[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14]  李福春, 潘根兴, 谢昌仁,等. 南京下蜀黄土-古土壤剖面的不同粒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布[J]. 第四纪研究, 2004, 24(4): 477~479.
[15]  马英军, 霍润科, 徐志方,等. 化学风化作用中的稀土元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19(1): 86~94.
[16]  杨守业, 李从先, 张家强. 苏北滨海平原冰后期古地理演化与沉积物物源研究[J]. 古地理学报, 2000, 2(2): 65~72.
[17]  乔彦松, 郭正堂, 郝青振,等. 皖南风尘堆积——土壤序列的磁性地层学研究极其古环境意义[J]. 科学通报, 2003, 48(3): 1465~1469.
[18]  熊尚发, 丁仲礼, 刘东生. 赣北红土与北京邻区黄土及沙漠砂的粒度特征对比[J]. 科学通报, 1999, 44(11):1216~1219.
[19]  赵其国, 杨 浩. 中国南方红土与第四纪环境变迁的初步研究[J]. 第四纪研究, 1995,15 (2): 107~116.
[20]  胡雪峰, 朱 煜, 沈铭能. 南方网纹红土多元成因的粒度证据[J]. 科学通报, 2005, 50(9): 918~925.
[21]  黄镇国, 张伟强, 陈俊鸿,等. 中国南方红色风化壳[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6.
[22]  张虎才. 元素表生地球化学特征及理论基础[M]. 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7.
[23]  杨 东,方小敏,彭子成,等陇西六盘山黄土及最近1.8 Ma B.P.以来的构造运动与气候变化[J].地理科学,2006,26(6):192~198.
[24]  贾铁飞,戴雪荣,张卫国,等.全新世巢湖沉积记录及其环境变化意义[J].地理科学,2006,26(6):706~717.
[25]  朱丽东, 叶 玮, 周尚哲,等. 中亚热带第四纪红粘土的粒度特征[J]. 地理科学, 2006, 26(5):586~591.
[26]  胡雪峰, 周 杰, 孙有斌,等. 黄土高原古土壤形态特征的差异及成因探讨[J]. 地理科学, 2000, 20(1): 39~44.
[27]  赵景波. 西安和宝鸡第5层古土壤铁质粘土结核的发现与研究[J]. 地理科学, 2002, 22(4): 420~425.
[28]  杨元根, 刘丛强, 袁可能,等. 南方红土形成过程及其稀土元素地球化学[J]. 第四纪研究, 2000, 20(5): 469~480.
[29]  刘英俊, 王鹤年. 元素地球化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 210~211.
[30]  Braun J J, Pagel M, Muller J, et al. Cerium anomalies in lateritic profiles[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90, 54: 781-795.
[31]  胡雪峰, 沈铭能, 方圣琼. 皖南网纹红土的粒度分布特征及古环境意义[J]. 第四纪研究, 2004, 24(2): 160~166.
[32]  李徐生, 韩志勇, 杨达源,等.末次冰期鄱阳湖西南缘地区的风尘堆积[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6, 26(1):101~108.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