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地理科学  2012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 PP. 936-943

Keywords: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影响因素,通径分析,重庆市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精确刻画城市用地结构与影响因素间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对城市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和用地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通径分析法,对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厘定,结果表明①人口增长对居住用地比例的直接效应最大(0.446),其通过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和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间接效应分别为-0.189、0.221、-0.042;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通过人口增长对居住用地的间接效应较大(0.420、0.309)。②产业结构变化、经济发展对工业用地比例的直接效应为-1.357和1.236,对公共服务用地比例的直接效应为1.387、-1.100;人口增长通过经济发展对工业用地比例和公共服务用地比例的间接效应分别为1.163、-1.036,作用方向相反。③经济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是影响绿地比例的重要因素;人口增长通过经济发展后的间接效应(0.451)显著于直接效应(-0.117)。④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和人口增长及三者的耦合作用是影响城市用地结构的主要因素。

References

[1]  Chris Davis,Tim Schaub. A trans boundary study of urbansprawl in the Pacific Coastregion of North America: The benefitsof multiple measurement methods[J].International Journal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2005, 7:268-283.
[2]  章波,濮励杰,黄贤金等.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1):28~33.
[3]  张新长,张文江.城市土地利用时空结构演变的驱动力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1):117~120.
[4]  何毓荣, 徐祥明, 吴晓军.成渝经济区的耕地土壤质量特点及保护对策[J].地理科学, 2009,29(3):375~380.
[5]  张洁.东京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及其对中国大城市的启示[J].经济地理,2004,24(6):812~815.
[6]  姚士谋,陈爽,吴建楠等.中国大城市用地空间扩展若干规律的探索——以苏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9,29(1):15~21.
[7]  曾忠平,卢新海.武汉城市用地结构演变模式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3):44~48.
[8]  陈志.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演变及动力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3):317~320.
[9]  毛任钊, 张妙仙, 张玉铭.海河低平原盐渍涝洼区表层土壤积盐影响因素通径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12(2):50~53.
[10]  梅昀, 邓胜华.基于通经分析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研究——以武汉市为例[C].2009 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63~270.
[11]  赵玉忠, 何桢.质量管理体系绩效影响因素的通经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8,24:173~174.
[12]  曾钢, 焦萧黎.信息熵与分型理论在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分析中应用[J].科协论坛, 2007, 4(下):7~8.
[13]  鲁春阳, 杨庆媛, 靳东晓, 等.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7):861~868.
[14]  George Galster.Wrestling sprawl to the ground: defining andmeasuring an elusive concept[J].Housing Policy Debate, 2001, 12: 681-717.
[15]  Sutton P C..A scale-adjusted measure of“Urban sprawl”usingnighttime satellite imagery[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03, 8: 353-369.
[16]  袁丽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3):51~55.
[17]  宋吉涛,宋吉强,宋敦江.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相对效率的判别性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 2006,20(6):9~15.
[18]  郑新奇,孙元军,付梅臣, 等.中国城镇建设用地结构合理性分析方法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5):4~10.
[19]  孙元军,郑新奇,常伟倩.基于Weka 的城市建设用地结构特征挖掘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8,4(27):231~235.
[20]  边学芳,吴群,刘玮娜.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分析[J].资源科学,2005,27(3):73~78.
[21]  章波,濮励杰,黄贤金等.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1):28~33.
[22]  曾钢,焦萧黎.信息熵与分型理论在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分析中应用[J].科协论坛,2007, 4(下):7~8.
[23]  师晓宁, 刘晓虹, 徐燕, 等.军校医学生心理应激影响因素的通经分析[J].心理科学, 2005,28(1):76~79.
[24]  郭莉滨, 杨庆媛, 郝府祥.重庆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演化机制及对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0(3):73~76.
[25]  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 统计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26]  MAO Renzhao,Fitzpatrick R W, Liu Xiaojing, et al.Chemicalproperties of selected soils from the North Plain[C]//McVicar T.R.,Li Rui,et al. Regional Water and Soil Assessment for Managing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Australia.ACIARMonograph NO.84,2002,173-186.
[27]  鲁春阳, 杨庆媛, 文枫.城市化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关系的协整检验与因果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地理科学, 2010,30(4):551~57.
[28]  闫小培, 毛蒋兴, 普军.巨型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因素分析——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地理学报, 2006,61(6):613~623.
[29]  刘锎, 冉瑞平, 胡玉福.基于RS和GIS的攀枝花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0,28(2):258~264.
[30]  樊杰, 许豫东, 邵阳.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人文地理视角与新命题[J].地理科学进展, 2003,22(1):1~10.
[31]  吴喜慧, 李卫忠.基于QuickBird 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0,25(6):216~221.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