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地理科学  2012 

中部省区制造业区域专业化分工与竞合关系演进

, PP. 913-920

Keywords: 区域专业化分工,竞合关系,制造业,中部省区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采用克鲁格曼区域分工指数和专业化指数对中部省区2000年,2004年和2008年的制造业区域专业化分工水平进行测度;进而通过构建竞合关系模型结合马尔可夫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对中部省区间的竞合关系进行判断并对其演进态势进行探讨。中部省区间制造业专业化分工水平不断提升,但省际间区域分工的非均衡性较为显著,山西与各省区间的分工程度较高,提升速度较快;竞合关系分析显示山西与其它省区主要表现为强互补合作关系,而其它省区间则主要表现为竞争型区域经济关系,且竞合关系演进的两极分化态势明显。由此认为,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是加强中部地区经济合作,实现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重要举措。

References

[1]  王海鸿.中国工业区际分工程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1997,(3):38~42.
[2]  吴三忙.制造业地理集聚与地区专业化分工水平:1995-2005[J].改革, 2007, (12):24~30.
[3]  郭志仪, 姚敏.我国工业的地区专业化程度[J].经济管理, 2007, (15):17~22.
[4]  徐圆.中国工业地区专业化程度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 2008, (3):57~63.
[5]  樊福卓.中国工业地区专业化结构分解:1985-2006 年[J].经济与管理, 2009,23(9):15~19.
[6]  欧阳南江.珠江三角洲工业地域分工研究[J].地理学报, 1996,51(1):44~50.
[7]  唐根年, 沈沁, 管志伟.中国东南沿海产业空间集聚适应与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研发[J].地理科学, 2010, 30(2):168~174.
[8]  李学鑫.中原城市群产业专业化与多样化分工演进[J].统计与决策, 2008, (12):96~99.
[9]  袁丰, 陈江龙, 吴威等.江苏省沿江开发区空间分工、制造业集聚与转移[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18(5):403~408.
[10]  樊福卓.地区专业化的度量[J].经济研究, 2007, (9):71~83.
[11]  朱俊成.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合作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10, 24(3):92~97.
[12]  张磊, 张明龙.长三角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 2003, (11):49~52.
[13]  丁洪建, 余振国.城市对外经济联系量与地缘经济关系的匹配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08, (3):44~51.
[14]  邓春玉.城市群际空间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 2009,16(8):83~90.
[15]  吴殿廷, 宋金平, 孙久文, 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260~247.
[16]  李颋.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工理论评述[J].兰州学刊, 2010, (3):66~70.
[17]  杨开忠.中国地区工业结构变化与区际增长和分工[J].地理学报, 1993,48(6):481~490.
[18]  王铮, 李刚强, 谢书玲, 等.中国新经济产业区域专业化水平分析[J].地理学报, 2007,62(8):831~839.
[19]  舒元, 杨扬.城市间产业集聚与产业分工演化[J].国际经贸探索, 2009,25(2):28~34.
[20]  李娜, 陈雯, 禚振坤.江苏省沿江开发区制造业空间分工初探[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7,24(1):51~58.
[21]  李清娟.长三角产业同构向产业分工深化转变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 2006, (4):47~56.
[22]  殷醒民.论长江三角洲城市圈的产业分工模式[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42~53.
[23]  商薇, 李福柱, 孙毅.山东半岛城市群优势产业分析及其产业分工调控研究[J].经济师, 2008, (3):262~264.
[24]  王法辉, 胡忆东.芝加哥制造业发展过程及区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 2010, 30(2):175~183.
[25]  方创林, 张小雷.西陇海兰新经济带节点城市的发展方向与产业分工[J].地理研究, 2003,22(4):455~464.
[26]  踪家峰, 曹敏.地区专业化与产业地理集中的实证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5):122~128.
[27]  朱慧, 董学兵.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对外开放[J].浙江社会科学, 2010, (4):19~26.
[28]  李鸿阶, 林在明.海霞西岸经济区域东部区域竞争合作关系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11):124~128.
[29]  徐茜.省际外联经济量与地缘经济关系的匹配分析[J].经济地理, 2010,30(4):542~546.
[30]  田硕, 宿慧爽.基于产业结构差异的长吉图区域合作潜力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 2010, (7):58~61.
[31]  车冰清, 朱传耿, 杜艳等.基于产业联动的区域经济合作潜力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28(4):46~51.
[32]  蒲英霞, 马荣华, 葛莹, 等.基于空间马尔可夫链的江苏区域趋同时空演变[J].地理学报, 2005,60(5):817~826.
[33]  程叶青, 邓吉祥.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综合发展水平格局特征[J].地理学报, 2010, 65(12):1591~1601.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