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地理科学  2012 

30年来中国地理学综合学术期刊中人文地理学论文载文分析

, PP. 1186-1192

Keywords: 人文地理学,载文分析,《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实现了全面复兴。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1980~2010年《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和《地理研究》3个中国地理学综合学术期刊所刊载的文献进行统计,以人文地理学论文为对象,分别从载文的时空特点、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机构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梳理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热点,并对后期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References

[1]  吴建藩. 德国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2]  [J]. 人文地理, 1986,(1):2l~26.
[3]  [M].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4]  陆林. 人文地理学
[5]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6]  王恩涌, 赵荣, 张小林, 等. 人文地理学
[7]  [M]. London: Edward Arnold,1969.
[8]  [M]. London: Pion, 1976.
[9]  [M]. New Jersey: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 1992.
[10]  顾朝林, 陈璐.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及新趋势
[11]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12]  [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1): 26~34.
[13]  顾朝林, 刘海泳. 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14]  苗长虹. 欧美经济地理学的三个发展方向
[15]  基钦R, 泰特J N.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16]  陆大道. 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机遇与任务
[17]  [J]. 地理学报,2004,59(S): 3~7.
[18]  李润田. 中国地理学发展的世纪回顾与展望
[19]  [J]. 地理科学,2008,28(1): 10~14.
[20]  史小红. 新经济时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趋势探讨
[21]  [J]. 人文地理, 2009,24(3): 22~26.
[22]  张京祥. 对人文地理学几个基本问题的诠释——兼论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向
[23]  [J]. 经济地理, 1998,18(2): 1~5.
[24]  焦连成, 陈才. 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困境与对策刍议
[25]  [J]. 地理科学, 2007,27(5): 624~629.
[26]  [J]. 地理学报, 2004, 59(S1):11~20.
[27]  顾朝林, 于涛方, 李平. 人文地理学流派
[28]  李旭旦. 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及其近今趋向
[29]  [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2, (2):1~10.
[30]  翟有龙, 李传永. 人文地理学新论
[31]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2]  May T. Social research: issues,methods and process
[33]  [M]. Berkshire: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1.
[34]  Harvey D. Explanation in geography
[35]  Dewey J. Logic:the theory of inquiry
[36]  [M]. New York: H.Holtand Company, 1938.
[37]  Bernstein R J. Praxis and action: Contemporary philosophies ofhuman activity
[38]  [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Press, 1971.
[39]  Buttimer A. Grasping the dynamism of lifeworld
[40]  [J]. Annals of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76, 66(2):277-292.
[41]  Relph E.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42]  Tuan Y F. Geography, phenomenology, and the study of humannature
[43]  [J]. Canadian Geographers, 1971, 15(3): 181-192.
[44]  Johnston R, Sideway J. Geography and geographers
[45]  [M]. Oxon:Hodder Education, 2010.
[46]  Rosenau P M, Rosenau P V. Post-modernism and the social sciences:Insights, inroads, and intrusions
[47]  乔家君.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人文地理研究进展及趋向分析
[48]  [J]. 人文地理, 2004,19(3): 78~83.
[49]  刘云刚, 许学强. 中国地理学的二元结构
[50]  [J]. 地理科学, 2008,28(5): 587~593.
[51]  张小林, 石诗源, 王亚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52]  [J]. 地理科学, 1999,19(3): 46~51.
[53]  方创琳, 周尚意, 柴彦威, 等.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54]  [J]. 人文地理, 2010,25(4): 1~6.
[55]  [J]. 地理科学, 2007,27(5): 617~623.
[56]  [M]. 蔡建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57]  顾朝林. 转型中的中国人文地理学
[58]  [J]. 地理学报, 2009,64(10): 1175~1183.
[59]  李晔琳, 秦树辉.《地理科学》对地理学科发展指向性作用浅析——以1990~2007 年为例
[60]  [J].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 2010,24(2): 69~72.
[61]  丁学东. 文献计量学基础
[62]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63]  [J]. 人文地理, 1997,12(3): 1~4.
[64]  林炳耀. 科学发展趋势与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65]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30(12): 1470~1478.
[66]  汤茂林. 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识问题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