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地理科学  2013 

城市被动式动迁居民社区满意度评价研究——以南京为例

, PP. 918-925

Keywords: 被动式动迁居民,社区满意度,评价,南京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城市被动式动迁居民社区满意度研究为认识城市更新对低收入阶层所产生影响以及如何优化改造该类住区提供了一个新视角。通过南京郊区8个拆迁安置社区的案例研究发现,城市被动式动迁居民社区满意度评价具有6个维度的结构特征,其中满意度评价得分由低到高分别为就业环境维度、设施配置维度、地理空间维度、自然环境维度、住房条件维度和人文社会维度,社区满意度评价整体偏低,以就业环境、设施配置及地理空间维度尤为突出,表明被迫动迁后低收入居民在就业以及城市公共设施享用等方面的情况最不理想。不同组间的居民社区满意度差异显著,时间、空间、文化程度以及工作稳定性状况是社区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References

[1]  吴启焰,崔功豪.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2]  [J] 城 市规划,1999,23(12):23~35.
[3]  吴启焰.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4]  [M] 北京:科 学出版社,2001.
[5]  宋伟轩,吴启焰,朱喜钢.新时期南京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6]  [J] 地 理学报,2010, 65(6):685~694.
[7]  袁奇峰,马晓亚.保障性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以广州 市为例
[8]  [J] 城市规划,2012,36(2):24~30.
[9]  宋伟轩.大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的社会问题与治理途径
[10]  [J]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8):103~108.
[11]  周素红,程璐萍,吴志.广州市保障性住房社区居民的居住-就业选择与空间匹配性
[12]  [J] 地理研究,2012, 31(4):720~732.
[13]  何深静,刘玉亭,吴缚龙.南京市不同社会群体的贫困集聚度、贫困特征及其决定因素
[14]  [J] 地理研究,2010, 29(4):703~715.
[15]  何深静,刘玉亭,吴缚龙,等.中国大城市低收入邻里及其居民 的贫困集聚度和贫困决定因素
[16]  [J] 地理学报,2010, 65(12): 1464~1475.
[17]  魏立华,李志刚.中国城市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困境及其改善模 式
[18]  [J] 城市规划学刊,2006,(2):53~58.
[19]  苏振民,林炳耀.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控制:居住模式与公共政 策
[20]  [J] 城市规划,2007,31(2):45~49.
[21]  Julius W W. The truly disadvantaged: The inner city, the underclass, and Public Policy
[22]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23]  Crane J. The Epidemic Theory of ghettos and neighborhood effects on dropping out and teenage childbearing
[24]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1, 96(5): 1226-1259.
[25]  Vale L J. The future of planned poverty: Redeveloping America's most distressed public housing projects
[26]  [J] Journal of Housing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1999, 14(1): 13-31.
[27]  Atkinson R, Kintrea K. Disentangling area effects: evidence from deprived and non-deprived neighborhoods
[28]  [J] , Urban Studies, 2001, 38 (12) : 2277-2298.
[29]  周燕珉,王富青.北京低收入者居住需求研究及对廉租房建筑 设计的启示
[30]  [J] 建筑学报,2009,(8):6~9.
[31]  潘海啸,王晓博,Day J.动迁居民的出行特征及其对社会分异 和宜居水平的影响
[32]  [J] 城市规划学刊,2010,(6):61~67.
[33]  Grier G., Grier E. Urban displacement: A reconnaissance
[34]  [R] Prepared for the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U.S. 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 February 1978.
[35]  Davison M, Lees L. New-build gentrification and London's riverside renaissance[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5, (37): 1165-1190.
[36]  朱喜钢,周强,金俭.城市绅士化与城市更新——以南京为 例
[37]  [J] 城市发展研究,2004,11(4):33~37.
[38]  何深静,刘玉亭.市场转轨时期中国城市绅士化现象的机制与效应研究
[39]  [J] 地理科学,2010,30(4):496~502.
[40]  Ladewing H, McCann G C. Community satisfaction: Theory and measurement
[41]  [J] Rural Sociology, 1980, 45: 110-131.
[42]  单菁菁.社区归属感与社区满意度
[43]  [J] 城市问题,2008,(3):58~64.
[44]  张文彤,董伟. SPSS 统计分析高级教程
[45]  [M] 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4.
[46]  陈果,顾朝林,吴缚龙.南京城市贫困空间调查与分析
[47]  [J] 地 理科学,2004,24(5):542~549.
[48]  刘玉亭.转型期中国城市贫困的社会空间
[49]  [M] 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5.
[50]  袁媛,许学强.转型时期中国城市贫困地理的实证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51]  [J] 地理科学,2008,28(4):457~463.
[52]  黄怡.城市居住隔离及其研究进程
[53]  [J] 城市规划学刊,2004, (5):65~72.
[54]  李和平,章征涛.城市中低收入者的被动郊区化
[55]  [J] 城市问题, 2011, (10):97~101.
[56]  吴晓. “边缘社区”探察——我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特 征透析
[57]  [J] 城市规划,2003,27(7):40~45.
[58]  刘玉亭,吴缚龙,何深静,等.转型期中国城市低收入邻里的类 型、特征和产生机制:以南京市为例
[59]  [J] 地理研究,2006,25(6): 1073~1082.
[60]  吴晓.我的城市居所在哪里——农民工居住空间的供给刍 议
[61]  [J] 城市规划,2011,35(1):19~22.
[62]  郑文升,金玉霞,王晓芳,等.城市低收入住区治理与克服城市 贫困——基于对深圳“城中村”和老工业基地城市“棚户区” 的分析
[63]  [J] 城市规划,2007,31(5):52~56.
[64]  [J] 地理研究,2010, 29(10):1735~1745.
[65]  吕露光.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及贫困人口分布状况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66]  [J] 城市规划,2004,28(6):74~77.
[67]  李静.大城市低收入人口空间分布及其聚居形态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68]  [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69]  谌丽,张文忠,党云晓,等.北京市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空间分 布、演变与聚居类型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