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地理科学的价值与地理学者的情怀
DOI: 10.11821/dlxb201510001, PP. 1539-1551
Keywords: 地理科学,交叉学科,区域性与本土性,机遇与危机
Abstract:
本文强调了前辈地理学家提出的关于地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的观点。从中国国家需求及当代国际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地理科学的学科对象、学科性质及区域性、综合性、知识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特别突出地阐述了地理科学与纯自然科学或纯社会科学的诸多不同点。提倡地理学家要十分关注中国的环境变化及带来的严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发挥综合和交叉研究的优势。此外还指出中国地理学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也出现了深刻的危机。
References
[1] | ChaiYanwei,etal.trans.TheDictionaryofHumanGeography.Beijing:TheCommericialPress,2004.[柴彦威,等,译.人文地理学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
[2] | WuChuanjun.Thecoreofgeographicalstudy:Regionalsystemofman-landrelationship.EconomicGeography,1991,11(3):1-6.[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经济地理,1991,11(3):1-6.]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1991-JJDL199103002.htm正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球表层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与反馈作用,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素来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也是地理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长期任务,始终贯彻在地理学的各个发展阶段。从十九世纪末叶兴起的近代地理学发展到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现代地理学,虽然其中心研究课题随着时代的进展而有所转化,但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万变不离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这一宗旨。
|
[3] | LuDadao.Theframeworkdocumentof"FutureEarth"andthedevelopmentofChinesegeographicalscience:TheforesightofAcademicianHUANGBingwei'sstatement.ActaGeographicaSinica,2014,69(8):1043-1051.[陆大道.“未来地球”框架文件与我国地理科学的发展:从“未来地球“框架文件看黄秉维先生论断的前瞻性.地理学报,2014,69(8):1043-1051.]在简述“未来地球”的重要内容和宗旨基础上,分析了这个文件产生的大背景,指出这份框架文件最为不寻常的地方是强调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合作.文章认为钱学森和黄秉维先生20年前的一系列教导具有惊人的前瞻性和重要意义.根据中国环境变化的严峻态势和近年来地理学的发展状况,着重论述了实现地理学研究转型和发展中国地理科学学科体系的机遇、方向和任务.DOI:10.11821/dlxb201408001
|
[4] | BoardonEarthSciencesandResource,CommissiononGeosciences,EnvironmentandResourcesofNationalResearchCouncil,RediscoveringGeographyCommittee.RediscoveringGrography.Beijing:AcademyPress,2002.[美国国家研究院地学、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地球科学与资源局重新发现地理学委员会.重新发现地理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
[5] | WirthE.TheoretischeGeographie.TeubnerStudienbuecher,Stuttgart,1979:101-166.http://xueshu.baidu.com/link?url=n50qei20GdznFB0Ux6o03SeU0iCz5bFLTiUVqpelWiy2xhL60BUNAlom6BM380Hdbo0kQzJxiYerV_TsQfWlK-nhgrMwyiB83jK_uzOm28O5Zp-5v7Vlj1ZFpQR76I_W45aUyykXXmUBNv0-mqX88hmt1d9lXYuXlV2mpwcMKcVsMxxrs41Tgk-b-ivWMuzJtHJbFZzeYGln8tKZWj596JXrZAWt3N0lc2mE1zzeEVtrOPv17sAOgVciplau7gY3&wd=Wirth%20E.%20Theoretische%20Geographie.%20Teubner%20Studienbuecher%2CStuttgart%2C1979%3A101-166.
|
[6] | HuangBingwei.Someviewsofearthsurfaceresearch//EditorialCommitteeofHuangBingweiCollection.CollectionsofHuangBingwei'sSixtyYearsComprehensiveWorkofPhysicalGeography.Beijing:SciencePress,1993:25-30.[黄秉维.关于地球表层研究的一些看法//《黄秉维文集》编辑小组.自然地理综合工作六十年:黄秉维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25-30.]
|
[7] | LuDadao.Theoreticalstudiesofman-landsystemasthecoreofgeographicalscience.GeographicalResearch,2002,21(2):135-145.[陆大道.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地理研究,2002,21(2):135-145.]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dlyj200202001.aspx 本文强调地理学面临的问题正在由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到人类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分析了我国“人地关系”变化的严峻态势。指出地理学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可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基础。阐述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在我国地理学理论发展中的地位,并对如何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进行了探讨。
|
[8] | GallupJohn,SachsJeffrey,MellingerAndrew..http://www.cid.harvard.edu/cidwp/001.htm,1999
|
[9] | GaoYongyuan.Whetherweaknessorsuferiority?Theunderstandingoflearning"Thescienceofgeographyistheconfluenceofnaturalscienceandsocialscience".GeographicalResearch,1992,11(1):87-90.[高泳源.弱点,还是优势?对学习“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汇合”的一点体会.地理研究,1992,11(1):87-90.]自近代地理学建立之日起,一百多年间,关于地理学性质的讨论,始终绵延不绝,贯串着整个地理学思想史。这次,由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发起的地理科学大讨论,已在全国地理学界引起普遍反响,热烈地讨论着。固然,钱学森同志所说的地理科学并不完全等同於我们日常所说的地理学,就科学分类上所居的层次而论,地理科学显然高出於地理学,是没有疑问的,但二者有其辐合一致的地方,也是无可否认的。
|
[10] | LuDadao.AtributetothegeographersfortheircontributiongstoChinaandmankind:CentennialcelebrationonthegeographicalsocietyofChina.ActaGeographicaSinica,2009,64(10):1155-1163.[陆大道.向100年来为国家和人类做出贡献的地理学家致敬: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00周年.地理学报,2009,64(10):1155-1163.]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ZGDQ200910001004.htm 100年以来,我国地理学走过了艰难曲折和辉煌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开创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至90年代后期和跨入新世纪以来四个阶段,这四个发展阶段又明显分成前40年和后60年两个大的历史时期。100年来,中国地理学家都热爱祖国、热爱自然,同时又都具有强烈愿望将自己的研究和教学成果奉献给国家和社会。但是,地理学研究内容、方式等又有近现代之分,发展规模、方向和方式明显不同。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60年,中国地理学发展走过独特的发展道路,主要表现在党和政府重视和引导地理学的发展、“以任务带学科”彰显出我国地理学方向和价值、大型综合性研究及其成果的总结推动理论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有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杰出地理学家的引导等几个方面。当然,中国地理学也面临着继承与发展、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基础教育与科普宣传等问题的挑战。在纪念近代地理学开创100年的时刻,我们怀着崇敬和感激的心情回顾以往走过的道路,牢记一代代前辈学者们的杰出贡献,决心开创地理学发展新的未来。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