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唐代小说中意识形态意义的“妖”

, PP. 97-105

Keywords: ,意识形态意义,唐代小说,唐代文学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现有关于“妖”的研究都侧重于其作为本体论的含义,本文主要分析意识形态意义的“妖”。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妖”是权威主体标记异端的一种重要手段。政治、宗教以及与性别有关的文本都倾向于把意识形态意义的“妖”自然化,强调权威和异端之间的权力定式。唐代小说则把这个意义的“妖”戏剧化,揭示了不同甚至矛盾的视角,探讨了肯定或颠覆“妖”背后的权力定式以及固有故事模式的各种可能性。这些对意识形态意义的“妖”的不同表现,显示了唐代小说作为大众型话语的多样性、不稳定性、幽默性等特点。唐代小说对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妖”的戏剧性表现,为后代文人在文言小说和神魔小说里的进一步探索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References

[1]  ① 李鹏飞:《唐代非写实小说之类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彭磊、鲜京宸:《先秦至唐五代妖怪小说研究》,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欧阳建:《中国神怪小说通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太平广记》中的“妖妄”(卷288—290),“妖怪”(卷359—367),“精怪”(卷368—373)等分类可以说是最早的类别研究的雏形。〖① 王明编:《太平经合校》卷七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95页。
[2]  ② 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二,台北:中国子学名著集成编印基金会1978年版,第165页。
[3]  ③ 《六度集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册,卷四,东京: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1964年版,第17页。
[4]  ④ 《列子》卷五,台北:商务印书馆1968年版,第66页。
[5]  ⑤ 魏征等:《隋书》卷二三,第657页。
[6]  ⑥ 《六度集经》卷八,第47页。
[7]  ⑦ 郑处晦:《明皇杂录》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6—17页。
[8]  ⑧ 封演:《封氏闻见记校注》卷四,赵贞信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5页。
[9]  ⑨ 张NFDB3:《朝野佥载》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5页。
[10]  ⑩ 高彦休:《唐阙史》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85版,第4页。⑦封演的《封氏闻见记》提到代宗时朝士争修宅第,“议者以为土木之妖,无何,皆易其主矣”⑧。这里的“妖”预示了当事人的自然或政治生命的终结,也传达了对他们的负面评价。这些用法沿袭并肯定了传统上作为征兆的“妖”,强调当事人的自身责任和征兆的感应效果。⑩这些故事透露了部分唐代士人对个人精英地位的自信以及对作为征兆的“妖”的传统含义的质疑和反思。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