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沉积学报  2011 

成岩相分析方法在南海北部深水区储层预测的应用——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为例

, PP. 503-511

Keywords: 成岩相深水区储层预测白云凹陷南海北部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成岩相分析方法旨在在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之间建立一种成因联系,建立研究区孔隙演化与成岩作用关系模型,为孔隙演化机理和主控因素分析及储层平面分布预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机械压实、胶结和溶蚀作用是本区主控成岩作用类型,据此可划分出5种主要的成岩相组合早期碳酸盐胶结弱溶蚀相、弱压实强溶蚀相(<1800m)、中等压实强溶蚀相(1800~2800m)、较强压实—较强溶蚀相(2800~3800m)和强压实—弱溶蚀相(﹥3800m)。其中深水区储层主要受控于较强压实较强溶蚀相,孔隙度分布在10%~20%之间,为Ⅲ类储层夹Ⅱ和Ⅰ类储层。珠海组(E23zh)总体以较强压实强溶蚀相为主,在三角洲平原水道、滨岸砂形成以Ⅱ类储层为主的优质储层分布区,这与第一个次生孔隙发育带有关。同样,受强溶蚀作用影响,在三角洲平原区形成了Ⅲ类储层夹部分Ⅱ类和Ⅰ类储层的相对有利储层分布区,而在三角洲前缘由于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砂岩粒度细,加之相对较强的压实改造,多形成Ⅲ类储层分布区。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