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草地学报  2014 

四川洛须白唇鹿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14.04.008, PP. 728-736

Keywords: 区系组成,地理成分,聚类分析,洛须白唇鹿自然保护区,演化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洛须白唇鹿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科、属的组成及区系特征,以期为该保护区的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并对保护区植物区系的起源做一定的探究。结果表明洛须白唇鹿自然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68科277属904种,温带性质科占总科数的63.63%,温带性质属占总属数的89.17%,表明保护区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对特有属的分析显示,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与横断山脉植物区系有密切联系;与其他地区进行聚类分析表明,保护区与阿坝漫则塘湿地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关系最近,与巫溪阴条岭自然保护区关系最远,这说明洛须白唇鹿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演化的重要推动力可能为青藏高原的剧烈隆升,另外,全新世气候变暖以及现代气候影响也可能是造成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原因。

References

[1]  邢韶华,林大影,袁秀,等.北京山区野生微管植物区系[J].生态学杂志,2006,25(6):671-676
[2]  周先容,何兴金,周颂东,等.重庆大木山木本植物区系及植物资源特点[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1,17(5):624-631
[3]  贾鹏,熊源新,王美会,等.广西那坡县苔藓植物初步研究[J].广西植物,2011,31(5):627-635
[4]  雷霆,立建,张佳蕊,等.北京师弟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区系特征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28(6):67-74
[5]  上官铁梁,张峰,樊龙锁.中条山木本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J].植物研究,2000,20(2):143-155
[6]  贾毅立,王祥福,齐代华,等.阴条岭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组成[J].河北林果研究,2009,24(4):370-375
[7]  马克平,高贤明,于顺利.东灵山地区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与若干山区植物区系的关系[J].植物研究,1995,15(4):501-513
[8]  高天刚.毛冠菊属的系统学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2001
[9]  何新与.羽叶点地梅的谱系地理学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
[10]  李文漪.中国第四纪植被与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11]  施雅风,崔之久,苏珍,等.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2]  潘保田,王建民.末次间冰期以来青藏高原东部季风演化的黄土沉积记录[J].第四纪研究,1999(4):330-335
[13]  罗来兴,杨逸畴.川西滇北地貌形成的探讨[C]//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理集刊(第5号).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1-57
[14]  郭建强,彭东,曹俊,等.四川九寨沟地貌与第四纪地质[J].四川地质学报,2000,20(3):183-192
[15]  张博,陈隆勋,赵平等.青藏高原冬季大气冷源在海地气相互作用振荡中的作用[J].热带气象学报,2009,25(5):532-540
[16]  苏珍,施雅风,郑本兴.贡嘎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及冰川划分[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5):639-647
[17]  徐肖彬.利用宇生同生素10Be对青藏高原东南部沙鲁里山第四纪冰期事件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18]  王玉枝,张家祯,李秀云,等.横断山脉地区水文特征[J].水文,1983(3):41-54
[19]  李锡文,李捷.横断山脉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1993,15(3):217-231
[20]  李杰,郑卓,Rachid C,等.神农架大九湖四万年以来的植被与气候变化[J].地理学报,2013,68(1):69-81
[21]  朱诚,马春梅,张文卿,等.神农架大九湖15.753 kaB.P.以来的孢粉记录和环境演变[J].第四纪研究,2006,26(5):814-826
[22]  陈健,陆鼎煌.中国季风气候区域的划分[J].北京林学院学报,1981(4):1-8
[23]  汤懋苍,沈志宝,陈有虞.高原季风的平均气候特征[J].地理学报,1979,34(1):33-42
[24]  徐淑英,高由禧.西藏高原的季风现象[J].地理学报,1962,28(2):111-123
[25]  上官铁梁.恒山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01,21(5):958-965
[26]  王荷生.华北植物区系的演变和来源[J].地理学报,1999,54(3):213-223
[27]  张宏达.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与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1980,1(1):89-98
[28]  谢永泉.华夏古陆与华夏植物区系[J].植物研究,1993,13(2):202-209
[29]  谢永泉.再论华夏古陆与华夏植物区系[J].山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2(S):23-26
[30]  谢永泉.华夏古陆与“华夏植物区系”在地球上不断“长大”—三论华夏古陆与“华夏植物区系”[J].植物研究,1994,14(1):88-93
[31]  孙航,周浙昆.喜马拉雅东部雅鲁藏布江大峡弯河谷地区植物区系的特点及来源[J].云南植物研究,1996,18(2):185-204
[32]  吴征镒,孙航,周浙昆.中国植物区系中的特有型及其起源和分化[J].云南植物研究,2005,27(6):577-604
[33]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4]  四川植物志编委会.四川植物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35]  贺家仁,刘志斌.甘孜州高等植物[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8
[36]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
[37]  吴征镒,周浙昆,李德铢,等.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J].云南植物研究,2003,25(3):245-257
[38]  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云南植物研究,1991,Ⅳ(S):1-139
[39]  Jaccard P. Distribution de la Flore Alpine: dans le Bassin des dranses et dans quelques regions voisines [M]. Rouge,1901
[40]  张镱锂.植物区系地理研究中的重要参数-相似性系数[J].地理研究,1998,17(4):429-434
[41]  马永红,池鸣.四川省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0,30(6):1240-1246
[42]  徐亮,陈功锡,张代贵,等.湖南小溪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0,30(11):2307-2316
[43]  王幼平,溥发鼎,王萍莉,等.中国特有属—羌活属的系统分类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1996,18(4):424-430
[44]  谢艳萍,孙航,聂泽龙.横断山区高山豆属的花粉形态及凉山高山豆的分类学地位[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2,34(4):326-332
[45]  应俊生,张玉龙.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46]  张晓丽,武宇红,赵静,等.邢台西部太行山区种子植物区系及与其它山区区系的关系[J].广西植物,2006,26(5):535-540
[47]  邓洪平,陈亚飞,谢大军,等.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0(3):543-547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