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地学报 2014
不同生长年限豆禾混播草地物种的空间格局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14.01.012, PP. 70-77 Abstract: 为阐明混播草地群落内部机制及群落演替关系,在东北羊草(Leymuschinensis)退化草地建植人工混播草地,采用5项指标(扩散系数、丛生指数、负二项式K值、聚块指数、聚集强度)对建植后混播草地的植物种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混播草地8个主要物种的空间分布类型由生长1年时的均匀分布,均变为生长3年时的集群分布状态;非混播种物种的空间分布类型由生长1年时的随机分布状态,均变为生长3年时的集群分布状态;8个主要物种的14个种对中存在显著的种间关联(P<0.05);生长1年的物种之间,负关联种对数量居多,占63.6%,群落结构组成不稳定,而随着生长年限的推延,种间正关联的种对数量增至81.8%,且联结强度值最高(AC≥0.60)。生长3年后,混播草地主要物种通过种内、种间作用对聚集程度进行了调整。与生长1年和2年的混播草地相比,生长3年的混播草地其物种聚集程度显著增强(P<0.05),正关联的种对增多,关联强度明显增强,混播草地干产量逐年提高,达到0.46t·hm-2,维持了草地种间竞争共存的暂稳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