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中、上扬子地台北缘寒武纪沉积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 PP. 1418-1435

Keywords: 扬子地台北缘,寒武系,古地理,构造控制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通过露头实测、踏勘、取样、薄片分析取得扬子地台北缘寒武系露头的基础资料,详细分析露头沉积相并消化吸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扬子地台北缘岩相古地理特征、控制因素及油气勘探意义进行综合研究.扬子地台北缘受断裂的控制,发育两套地层系统,即扬子地台区地层系统和盆地区(古秦岭洋)地层系统.浅水地台区发育滨岸、浅海陆棚、碳酸盐岩局限台地、碳酸盐岩开阔台地、浅滩、云坪、泥坪等沉积相类型,斜坡区发育垮塌沉积岩相,盆地可以分为页岩盆地、硅质岩盆地、碳酸盐岩盆地类型.扬子地台北缘岩相古地理特征受构造及海平面升降综合控制.板块运动提供了扬子地台北缘类似于被动大陆边缘的古地貌;持续断裂活动导致的斜坡区同沉积作用使得研究区斜坡沉积厚度巨大,并且地台区、斜坡区、盆地区的古地理位置基本保持不变;深大断裂提供的硅质热流体为深海盆地层状硅质岩提供物质来源.海平面主要控制了地台区岩相古地理特征.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发生海侵,研究区整体被淹没,广泛发育碳酸盐岩台地,末期海水退去;筇竹寺期发生寒武纪最大规模海侵,发育大量暗色泥岩;沧浪铺期,古陆上升,海水变浅,发育大量的碎屑沉积物,此时期以沉积碎屑沉积物为主;龙王庙期海平面进一步降低,古陆隆升的幅度变小,提供的碎屑沉积物减少,大面积发育碳酸盐岩;中寒武世又发生海侵,发育碳酸盐岩;晚寒武世发生海退,斜坡区演化成陡斜坡,地台区沉积加速.浅水地台区岩石类型主要有砾岩、砂岩、颗粒灰岩、白云岩等储集岩类型,盆地区发育厚层暗色页岩、硅质岩、碳酸盐岩等可以作为烃源岩的岩石类型.在空间上储集岩和烃源岩具有很好的配置关系,故研究区具有很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References

[1]  1 关士聪. 中国海陆变迁海域沉积相与油气.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
[2]  2 王鸿祯. 中国古地理图集.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5
[3]  3 刘宝珺, 许效松. 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图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
[4]  4 李晋僧, 曹宣铎, 杨家禄, 等. 秦岭显生宙古海盆沉积和演化史.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4
[5]  5 田海芹. 中国古生代扬子、华北及塔里木克拉通统一体特征.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2: 11-20
[6]  6 冯增昭, 彭勇民, 金振奎, 等. 中国南方寒武纪岩相古地理. 古地理学报, 2001, 3: 1-14
[7]  7 冯增昭, 彭勇民, 金振奎, 等. 中国南方寒武纪与奥陶纪岩相古地理.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1
[8]  8 冯增昭, 彭勇民, 金振奎, 等. 中国早寒武世岩相古地理. 古地理学报, 2002, 4: 1-12
[9]  9 冯增昭, 彭勇民, 金振奎, 等. 中国中寒武世岩相古地理. 古地理学报, 2002, 4: 1-10
[10]  10 冯增昭, 彭勇民, 金振奎, 等. 中国晚寒武世岩相古地理. 古地理学报, 2002, 4: 1-10
[11]  11 冯增昭, 彭勇民, 金振奎, 等. 中国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4
[12]  12 冯增昭. 从定量岩相古地理学谈华南地区海相地层油气勘探. 古地理学报, 2005, 7: 1-11
[13]  13 胡书毅, 马玉新, 田海芹. 扬子地区寒武系油气藏地质条件. 石油大学学报, 1999, 23: 20-25
[14]  14 金振奎, 苏奎, 董晓东, 等. 扬子地台北缘寒武系油苗的发现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古地理学报, 2007, 9: 588
[15]  15 汪新伟, 沃玉进, 周雁. 上扬子地区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特征. 地学前缘, 2010, 17: 200-212
[16]  16 高瑞祺, 赵政璋. 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地质及勘探前景.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1
[17]  20 徐强, 翟刚毅, 杨志华. 东秦岭南带沉积盆地性质和演化. 矿物岩石, 2001, 21: 27-33
[18]  28 彭善池, Babcock L E, 林焕. 寒武系全球排碧阶及芙蓉统底界的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 地层学杂志, 2004, 28: 104-112
[19]  29 彭善池. 全球寒武系四统划分框架正式确立. 地层学杂志, 2006, 30: 147-148
[20]  30 陈瑞君. 我国某些地区的海绿石特征及其对相环境分析帝意义. 地质科学, 1980, 23: 65-75
[21]  31 Li Y, Steve K, Chen X. Control of carbonate sedimentation and reef growth in llandovery sequences on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platform, South China. Gonwana Res, 2004, 7: 937-949
[22]  32 谢树莲, 施之新. 中国串珠藻属新记录. 植物研究, 2003, 23: 269-275
[23]  33 刘家军, 刘建明, 郑明华. 利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判断西秦岭寒武系含矿硅岩建造的沉积环境. 沉积学报, 1998, 16: 42-49
[24]  34 苏奎, 金振奎, 杜宏宇. 中上扬子地区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岩相古地理. 科技导报, 2009, 27: 26-31
[25]  35 吉让寿, 秦德余, 高长林. 古东秦岭洋关闭和华北与扬子两地块拼合. 石油实验地质, 1990, 12: 353-365
[26]  36 高长林, 刘光祥, 张玉箴, 等. 东秦岭-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与油气远景. 石油实验地质, 2003, 25(增刊): 523-531
[27]  37 舒姚, 胡明. 川东北地区构造特征及变形期次探讨. 复杂油气藏, 2010, 3: 17-20
[28]  38 刘家军, 郑明华. 硅岩的新成因-热水沉积作用. 四川地质学报, 1991, 11: 251-254
[29]  39 杨玉卿, 冯增昭. 华南下二叠统层状硅岩的形成及意义. 岩石学报, 1997, 13: 111-120
[30]  40 李有禹. 湖南大庸慈利一带下寒武统黑色页岩中海底喷流沉积硅岩的地质特征. 岩石学报, 1997, 13: 121-126
[31]  41 张俊明, 王海峰, 李国祥. 华北与扬子地台晚寒武世末期至早奥陶世早期层序地层对比及海平面升降事件. 地层学杂志, 2000, 24(增刊): 359-369
[32]  42 梅冥相, 张丛, 张海. 上扬子区下寒武统的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形成的古地理背景. 现代地质, 2006, 20: 195-208
[33]  43 文玲, 胡书毅, 田海芹. 扬子地区寒武系烃源岩研究. 西北地质, 2001, 34: 67-74
[34]  44 刘光祥. 中上扬子北缘中古生界海相烃源岩特征.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7: 490-495
[35]  17 潘杏南. 秦岭构造带与转换断层.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93, 26: 29-38
[36]  18 魏显贵, 杜思清, 何政伟, 等. 米仓山地区构造演化. 矿物岩石, 1997, 17(增刊): 1-6
[37]  19 刘登忠. 米仓山西段地质研究新进展. 矿物岩石, 1997, 16: 551-557
[38]  21 吉让寿, 高长林, 秦德余. 华北与扬子两板块的拼贴方式与扬子北缘古生代盆地应变特征. 石油实验地质, 2004, 26: 143-151
[39]  22 腾格尔, 高长林, 胡凯, 等. 上扬子北缘下组合优质烃源岩分布及生烃潜力评价.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18: 254-258
[40]  23 刘少峰, 王平, 胡明卿. 中、上扬子北部盆-山系统演化与动力学机制. 地学前缘, 2010, 17: 14-26
[41]  24 蒲心纯, 周浩达, 王熙林, 等. 中国南方寒武纪岩相古地理与成矿作用.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3
[42]  25 项礼文, 朱兆玲, 李善姬. 中国地层典—寒武系.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9
[43]  26 尹福光, 许效松, 万方, 等. 加里东期上扬子区前陆盆地演化过程中的层序特征与地层划分. 地层学杂志, 2002, 26: 315-319
[44]  27 梅冥相, 马永生, 张海. 上扬子区寒武系的层序地层格架—寒武纪生物多样性事件形成背景的思考. 地层学杂志, 2007, 31: 68-76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