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黄河下游治理的地学基础

, PP. 1511-1523

Keywords: 河流,地学,江河治理,黄河,洪水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从黄河下游平原沉降与沉积特性、黄河下游河道特性、黄土高原侵蚀特性、黄河中下游暴雨洪水特性等方面,阐述了黄河下游治理的地学基础的内涵,并指出自全新世以来,黄河下游的地学属性诸要素虽存在继承性演变,但并未出现根本性变化.基于对黄河下游地学属性的分析,提出了关于黄河下游治理的几点认识:(1)基于下游的堆积性河流属性,在河道治理诸措施中,放淤应当是第一位的;(2)基于下游河道的游荡属性,应在加固现有大堤的基础上给予河道必要的游荡空间;(3)基于黄河河口海洋动力弱和三角洲的演变规律,应给予黄河尾闾必要的摆动空间;(4)基于黄土高原侵蚀环境不会根本改变,中游治理应以缓解地形破碎程度,使高原地貌形态朝营造局部“夷平面”的方向改善,而生态治理则应以“退田还草”为努力方向;(5)基于不能排除未来出现历史上特大洪水的可能性,应继续以历史特大洪水作为下游防洪的设防对象;(6)提出“治黄周期律”概念,并指出不能希冀今天的黄河下游河道能够永续利用,未雨绸缪研究黄河下游人为改道和新的流路是必要的.

References

[1]  14 叶青超. 黄河下游演变与黄土高原侵蚀的关系. 见: 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 主编. 第二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3. 58
[2]  15 李裕元, 石辉. 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环境变迁的影响. 水土保持研究, 2001, 8: 123-129
[3]  16 赵景波, 朱显谟. 黄土高原的演变与侵蚀历史.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9, 5: 58-63
[4]  17 赵景波, 杜娟, 黄春长. 黄土高原侵蚀期研究. 中国沙漠, 2002, 22: 257-261
[5]  18 李小强, 安芷生, 周杰, 等. 全新世黄土高原塬区植被特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3, 23: 109-114
[6]  19 王守春.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植被及其变迁. 人民黄河, 1994: 9-12
[7]  20 郭正堂, 刘东生, 安芷生. 最近0.15 Ma 渭南剖面的古土壤及气候意义. 第四纪研究, 1994, 3: 256-269
[8]  21 林本海, 刘荣谟, 安芷生, 等. 最近130 ka 西安和洛川黄土稳定同位素的初步研究. 见: 刘东生, 安芷生, 主编. 黄土第四纪地质全球变化(三).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 82-89
[9]  22 Liu T S, Guo Z T, Wu N Q, et al. Prehistoric vegeta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Steppe or forest? J Southeast Asian Earth Sci, 1996, 13:341-346
[10]  23 吕厚远, 刘东生, 郭正堂. 黄土高原地质、历史时期古植被研究状况. 科学通报, 2003, 48: 2-7
[11]  24 史念海.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 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2. 295-297, 330-342
[12]  25 刘东生, 郭正堂, 吴乃琴, 等. 史前黄土高原的自然植被景观——森林还是草原? 地球学报, 1994, 15: 226-234
[13]  26 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及其演变.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1. 43
[14]  27 钱宁. 黄河中游粗泥沙来源区对黄河下游冲淤的影响. 见: 钱宁论文集编辑委员会, 主编. 钱宁论文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615-621
[15]  28 黄河水利委员会. 探索之路—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 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6. 70
[16]  29 骆承政, 乐嘉祥. 中国历史大洪水—灾害性洪水述要. 北京: 中国书店, 1996. 142-178
[17]  30 高治定, 李文家, 李海荣, 等. 黄河流域暴雨洪水与环境变化影响研究. 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2. 112-118
[18]  31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5 号·气候.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0. 133-134, 154-155
[19]  1 程裕淇.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质学.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282-283, 568
[20]  2 张宗祜. 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与黄土高原. 广州/北京: 暨南大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126, 128
[21]  3 叶青超, 尤联元, 许炯心, 等. 黄河下游地上河发展趋势与环境后效. 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 1997. 3
[22]  4 吴锡浩, 蒋复初, 王苏民, 等. 关于黄河贯通三门峡东流入海问题. 第四纪研究, 1998, 18: 188
[23]  5 冯大奎, 张光业. 全新世黄河下游平原地貌和自然环境的演变. 河南大学学报, 1988: 27-33
[24]  6 任美锷, 曾昭璇, 崔功豪, 等. 中国的三大三角洲.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19-25
[25]  7 吴忱, 何乃华. 2 万年来华北平原主要河流的河道变迁. 见: 吴忱, 等, 主编. 华北平原古河道研究论文集.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132-148
[26]  8 黄河水利委员会. 黄河流域地图集.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7. 192-193
[27]  9 叶青超. 黄河下游河流地貌.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52
[28]  10 尹学良. 黄河下游的河性.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5. 2-3, 42-44
[29]  11 钱宁, 周文浩, 洪柔嘉.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的特性及其成因分析. 地理学报, 1961, 27: 1-27
[30]  12 叶青超, 杨毅芬. 试论黄河下游改道问题. 见: 黄河水利委员会, 主编. 当代治黄论坛.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244-258
[31]  13 刘燕华, 康相武, 吴绍洪, 等. 黄河下游洪水灾害风险与后备流路.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241-242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