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生态学报 植物生态学报 2014
耕作方式及施氮量对砂姜黑土区小麦氮代谢及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DOI: 10.3724/SP.J.1258.2014.00072, PP. 767-775 Keywords: 氮代谢,施氮量,蛋白质含量,耕作方式,小麦,产量 Abstract: ?为明确砂姜黑土区小麦(Triticumaestivum)产量和品质形成的耕作方式及施氮量最优组合,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深松、旋耕和常规耕作3种耕作方式为主区,0、120、225、330kg·hm–24个施氮量为副区,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及施氮量组合对小麦拔节后氮代谢、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深松方式配合中高氮处理的峰值在花后10天,而常规耕作和旋耕的4个施氮处理以及深松的低氮处理峰值多在开花期。与常规耕作和旋耕相比,深松耕作显著降低了10–40cm的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总空隙度和根干质量,有利于中后期根系氮素吸收。耕作方式和施氮量对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影响显著,均以深松方式最高。3种耕作方式下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籽粒产量以深松方式配合330kg·hm–2施氮量最高,而常规耕作和旋耕方式的产量在施氮量为225kg·hm–2时达到最大。3种耕作方式下籽粒蛋白质含量均以施氮225kg·hm–2最高。因此,在砂姜黑土区宜采用深松耕作方式配合适宜的施氮量,以改善土壤条件,促进根系氮素吸收,延长叶片功能期,达到产量与蛋白品质提升之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