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生态学报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海南岛霸王岭热带低地雨林植被恢复动态DOI: 10.3724/SP.J.1258.2011.00577, PP. 577-586 Keywords: 群落恢复,干扰,功能群,海南岛,次生林,刀耕火种,热带低地雨林 Abstract: ?热带次生林具有重要的物种保育和固碳功能,然而高强度的干扰会导致次生林早期出现类似季雨林的阶段,因而群落恢复速度和方向是当前热带生态学研究中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该文以海南岛在刀耕火种弃耕地形成的不同演替阶段的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比较森林不同恢复时间(12年、25年、55年)群落中的不同年龄(幼树、小树、成年树)个体与低地雨林老龄林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差异,探讨刀耕火种弃耕地恢复过程中的群落组配过程。首先,在海南岛霸王岭林区内建立7个1hm2(100m×100m)的样地,并调查样地内所有胸径≥1cm的木本植物个体(不包括木质藤本)的种类、胸径大小和树高。无度量多维标定法(NMS)排序结果表明,刀耕火种弃耕地恢复群落与老龄林的物种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其物种组成差异随着径级增加而逐渐减小。刀耕火种弃耕地群落物种累积速度缓慢,25年和55年恢复群落的种面积、种个体和种多度曲线无差异,存在一个明显的停滞阶段。与物种组成相比,群落结构恢复相对较迅速,但仍没有形成老龄林阶段中的复杂结构。萌生个体在早期恢复群落中占有较高比例,其个体密度和胸高断面积分别占总数的39.9%和55.9%,但在恢复中后期迅速降低。刀耕火种弃耕地恢复群落中以先锋种和非先锋喜光种为主。虽然耐阴种随演替而逐渐增加,但恢复中后期群落中的耐阴种重要值仅为老龄林的27.7%。这些结果表明,虽然刀耕火种弃耕地恢复群落缓慢地逐渐接近最终恢复目标,但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刀耕火种弃耕地恢复过程中的异速恢复和停滞阶段需要纳入今后群落演替模型构建和森林固碳效益核算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