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Law of nations是拉丁文jus gentium(万民法)的英译,这个词最初为罗马法律家所使用,用以指在处理罗马公民和外国人之间的案件时使用的法律。在现代的用法中,jus gentium privatum指国际私法,表明了不同国家的国内法的区别。jus gentium publicum指国际公法,即通常所谓国际法,是应用于国际交往中的规范性法律。国际法学(international jurisprudence)这一术语是边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创造的,首次运用于他于1789年在伦敦出版的《道德原则和立法引论》一书。沿袭边沁和1902年出版的迪蒙(Etienne Dumont,1759—1829)译的法文本的边沁著作中的用法,到了19世纪初“国际法学”或“国际法”这一术语开始出现于西方法学术语中。丁韪良的翻译及其创造的中文术语反映了law of nations的语义,这或许是因为在20世纪日语影响汉语以前汉语中没有与international一词对应的标准用语。丁韪良用多个语词来指代international,例如“诸国交际”、“各国交际”、“邦国交际”,这些词是后来的中日语词“国际”的前身。
|
[2] | Chiu 1967:489—91
|
[3] | 同文馆刊印,题为“公法便览”。
|
[4] | 同文馆刊印,题为“公法会通”。步伦著作的标题译为“公法会通”有许多混淆之处,例如,参见,Allgemeine Staatslehre(Hughes 1968:116),Volker Recht(Masini 1993:页46注19)以及International Law(Bennett 1967:122;熊月之1994:322).徐中约在他的书(1960:138)中对步伦著作的翻译也给出了一个错误信息,徐认为丁氏翻译的步伦的《公法千章》是一本独立的著作,但这标题实际上只是Das moderne Volkerrcht der civilisierten Staten als Reschtsbuch dargestellt的汉译本出版之前用的标题。出版时开始用“公法会通”。
|
[5] | 《星轺指掌》,译自Charles de Martens,Guide diplomatique;《陆地战例新选》,译自Les lois de la guerre sur terre。
|
[6] | 《海国图志》(1880)1:1b。
|
[7] | 《四洲志》,摘译自Hugh Murray,An Encyclopaedia of Geography。
|
[8] | 《海国图志》非常畅销,并被广为阅读,60卷的扩充本刊印于1847年。100卷本于1852年付梓。最终,125卷本于1895年刊印。
|
[9] | 《海国图志》(1880)2:4b—5a。
|
[10] | 《海国图志》(1880)序言页1a—1b,“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做,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
[11] | 欲更多地了解袁德辉的生平,参见王维俭1985:60—62。
|
[12] | Chang 1950:1430;这本著作初次在1758年写作及出版于法国。英译本1759年见于伦敦。
|
[13] | 欲更多地了解伯驾的生平,参见王维俭1985:58—60。
|
[14] | Masini 1993:22n54。
|
[15] | 根据Chang 1950:1428。
|
[16] | 同样,参见,王维俭1985:62—63。
|
[17] | 根据Hurrd 1996:223。
|
[18] | 参见,附录中的译文比较列表。
|
[19] | 参见,Chang 1950;又,参见王维俭。1985:64。
|
[20] | Masini 1993:19
|
[21] | 《万国公法》1:7a—9a。
|
[22] | 它其实是从法文原本Le Droit des Gens译过来的,但是这一文本是上述中译本依据的版本。
|
[23] | Hsu 1960:123.
|
[24] | Chang 1950:1429.
|
[25] | Stevens 1896:174.
|
[26] | 王维俭1985:66。
|
[27] | Masini 1993:30;Masini认为《海国图志》中出现的新词仿佛不全是新词。
|
[28] | Masini提到袁德辉把‘rights’译为“道理”的同时也认为伯驾把‘rights’翻译成“例”。(Masini 1993:30,47)。但在伯驾翻译的英文文本当中‘rights’出现八次,而伯驾只用一次“例”来表达‘rights’的意思。因而,Masini的结论是有问题的。没有证据表明伯驾引入”例”作为‘right’的术语。伯驾的这一译法可以理解为‘规制’(regulation),等同于他翻译的瓦泰尔著作标题“各国律例”中的”例”。
|
[29] | 参见Vattel 1863:291;又,参见附录页3。
|
[30] | 见《海国图志》(1847)52:18b。
|
[31] | 见《海国图志》(1847)52:20b。
|
[32] | 见Vattel 1863:291。
|
[33] | 见《海国图志》(1847)52:18b。
|
[34] | 见《海国图志》(1847)52:20b。
|
[35] | 见Vattel 1863:38。
|
[36] | 见《海国图志》(1847)52:19b—20a,“已无遗碍,而又无实在明白说出其所以不准道理,立此等例禁,令人难以揣测,算是与人隔别,断绝往来也。”;又参见附录页1。
|
[37] | 《显志堂集》12:19b—20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