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中外法学  2000 

东西洋考“自主之理”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References

[1]  魏源:《增广海国图志》,台北珪庭出版社1978年版,(下称《海国图志》),卷五十,第763页。(巴厘满:Parliament;甘文好司:House of Commons)
[2]  同上。第765页。
[3]  梁廷枬:《海国四说》(1846),中华书局,北京1993年版(下称《海国四说》),第136页。“兰伦偶说卷三”:“其会同议国事署日巴厘满。凡王新立,先集官民于署,议其可否。大事则王与官民同入署议。会议必三年为期,……一切创例,置官及增减税饷,行用楮币,皆由本署转行甘文司分布王处断,或谬误,例责奉行者,由署议所罚。职官则于岁终会核,别其功过而黜陟之。……有事则甘文好司官与各部民咸集此会议焉。”甘文好司“皆由各部举其殷实老成者充之,有事则传集部民至巴厘满署会议。部民不能俱至,许部举一、二人,议毕各回。其后定以所举入议之人常往本署,给以薪水费。”
[4]  同上,“兰伦偶说卷四”,第一百五十八页。(国政公会:Parliament)
[5]  参见王尔敏:“十九世纪中国士大夫对中西关系之理解及衍生之新观念”(1974),《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4页。
[6]  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下称《瀛寰志略》),卷七,第602—603页。(公会所:Parliament;爵房:House of Lords贵族院;乡绅房:Hause of Commons平民院)
[7]  参见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266页;熊月之:“《海国图志》征引西书考释”,《中华文史论丛》,五十五期,1996年,第235—258页。
[8]  载《海国图志》卷四十:“荷兰及弥尔尼壬两国总记”。第653页。
[9]  邝其照:《华英字典集成》(1882),第206页。
[10]  傅兰雅(John Fryer)口译、应祖锡笔述:《佐治刍言》(1885),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下称《佐治刍言》)第一册,第39页,第50—51页。(HOMELY WORDS TO AID GOVERNANCE,ed.by W.Chambers/R.Chambers,Edinburgh 1836—1894)
[11]  黄遵宪:《日本国志》(1890),第123页。
[12]  梁启超:《古议院考》(1896),《饮冰室文集》之一,第94—95页:“又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父母;好民之所恶,恶民之所好,是谓拂民之性,灾必逮夫身。其在孟子日: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国人皆日不可然后察之;国人皆日可杀.然后杀之。洪范之卿士,孟子之诸大夫,上议院也;洪范之庶人,孟子之国人,下议院也。……故虽无议院之名,有其实也。”又:《论中国人种之将来》(1899),《饮冰室文集》之三,第49页:“吾中国则数千年来,有自治之特质。其在村落也,一族有一族之自治,一乡有一乡之自治,一堡有一堡之自治;其在市集也,一市有一市之自治,一坊有一坊之自治,一行有一行之自治。乡之中有所谓绅士耆老者焉,有事则聚而议之,即自治之议会也。……”
[13]  熊月之于1997年10月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召开的“近现代汉语学术用语国际研讨会——研究方法与具体问题”(Researching Modern Chinese Technical Terminologies: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ractical Problems)上作了题为《晚清几个政治词汇的翻译与使用》的报告,其中扼要论述了“民主”一词。
[14]  马礼逊:《五车韵府》,澳门1815—1822年版(下称《五车韵府》),卷三(1822),第113页。(Robert Morrison,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IN THREE PARTS,PART FIRST,containing Chinese and English,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 radicals,PART SECOND,Chinese and English arranged alphabetically,PART THE THIRD,English and Chinese, Honorable East India Company’s Press,Macao 1815—1822)
[15]  麦都思:《英汉字典》,上海1847年版。(Walter Henry Medhurst,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Shanghai 1847/48)
[16]  罗存德:《英华字典》(1866),第一部分,第589页。
[17]  柏拉图将当时现实的政治制度分为四类:以斯巴达为代表的“权力政治”(贵族政治);由少数富人统治的“寡头政治”;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治”;由暴君独裁的“僭主政治”。他试图说明这四种制度各自的优劣点,以及它们依次演变的过程。他认为民主政治如果将自由、平等发展到极端,就会为某些野心家利用,而变为极端专制的僭主政治。
[18]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体之优劣不在体制本身,而在于统治者是以谋取私利为目的,还是以谋取公共福利为目的。如果是前者。即便是多数人统治(共和制、民主制),亦为坏的政体。
[19]  参见克里斯蒂安·迈埃尔,汉斯·莱奥·雷曼,汉斯·迈尔,赖因哈特·科塞雷克,维尔讷·康策:《民主》,《历史基本概念》,德国政治社会用语历史辞典,赖因哈特·科塞雷克等编撰,斯图加特1997年版,卷一,第821—899页,(下称《民主》)。(Christian Meier/Hans Leo Reimann,/Hans Maier/Reinhart Koselleck/Wermer Conze,“Demokratie”,in:GE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Historisches Lexikon zur politisch—sozialen Spra che in Deutschland,hrsg.von Otto Brunner,Werner Conze,Reinhart Koselleck,stuttgart 1997,Bd.1)——本处参见克里斯蒂安·迈埃尔,第821—835页。
[20]  参见注[51],汉斯·莱奥·雷曼:《民主》。第835—839页。
[21]  霍布斯的名著《利维坦》(1651),系统阐述了关于专制主义的国家学说,认为统治者并非缔约的一方,因此不受契约的限制。亦无所谓违约。人民一旦交出了权力,便永远不得收回;统治权一经契约建立,便永远不可转让。权分则国分,国分则内乱必起。
[22]  斯宾诺莎著有《神学政治论》(1679)等,《遗著集》中还包括未完成的《政治论》。
[23]  参见注51,汉斯·迈尔:《民主》,第839—848页。
[24]  此书版年不详,作者亦不十分明确。魏源称此书为马礼逊所著。熊月之“《海国图志》征引西书考释”一文(参见注8,第253—255页)认为,从生卒年月及《外国史略》部分内容考查,此书肯定不是那个第一个来华的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所作,很可能出自马礼逊之子马理生(Manin C.Morrison,1826—1870)之手。
[25]  载《海国图志》卷六十一:“弥利坚国总记,下”,第930页。
[26]  《海国图志》卷五十一:“英吉利国广述,上”,第786页:“乡绅之会,则各邑士民所推迁者,议国大小事,每年征赋若干,大臣贤否,筹画藩属国事宜,斟酌邻国和战,变置律例,舌辩之士,尽可详悉妥议奏闻。其五爵之会亦如之。遇国有大臣擅权,其乡绅即禁止。……英国之人自立,悉赖此乡绅;苟或加害,则众皆协力抗拒。”
[27]  《海国图志》卷六十,第914页。——育奈士迭国:the United States(合众国);勃列西领:president(总统);西业(会议):senate(参议院,上院);依力多:elector(选举团成员);衮额里衙门:Congress(国会);西那多:senator(参议员,上议员);里勃里先特底甫:Representative(众议员)。
[28]  同上,第921—922页。——大吕宋:葡萄牙。
[29]  《海国图志》卷五十九,“墨利加洲沿革总说”,高理文:“美理哥国有都城之官,有各部落之官,各部落内,一首领,一副领。议拟人员无定数,公选议事者,或十馀人,或数十人无定。各省设一公堂,为首领、副首领及土人议事之所。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都城内有一统领为主,一副领为佐;正副统领亦由各人选择。每省择二人,至都城合为议事阁,又选几人合为议事处。……”(第905页)“所有条例,统领必先自遵行,如例所禁,统领亦断不敢犯之。无异于庶民,而后能为庶民所服,至各部落亦有例。”(第907页)卷六十二,“弥利坚国东路二十部”,高理文:“设立正总领一人,副总领一人,均由人民公举;……”(第944页)卷六十一:“弥利坚国总记,下”,祎理哲:美国“部分三十;每部各立一贤士以为总统,各总统公举一极正至公之贤士。总摄三十部之全政,名伯理师天德。又各部总统,或一年或二年为一任,惟总摄国政者,四年为一任,按期退职,公举迭更。”(第929页)
[30]  分权思想在古希腊时代就已萌芽。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一切政体都包含议事、行政、审判三个职能组织的思想。古罗马历史学家、政治思想家波利比奥斯也提出过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个职能部门相互分立和牵制的思想。其后,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强调恢复元老院尊严和执政官权力,内含立法与行政分立的思想。
[31]  孟德斯鸠主张“按照英国样式”在法国建立君主制,通过制定宪法来限制君主的权力。
[32]  康德:《论永久和平》,转引自注[51],赖因哈特·科塞雷克:《民主》,第851页。
[33]  参见赖因哈特·科塞雷克,同上。
[34]  参见注[51],汉斯·迈尔:《民主》,第861页。
[35]  《西语译汉人门》,童文献著,巴黎1869年版,第128页。(DICTIONNAIRE FRANcAIS—LATIN—CHINOIS,Dela Langue Mandarine Parlee,par Paul Pemy,Paris 1869)
[36]  卢公明:《英华萃林韵府》(1872),卷一。
[37]  同上。
[38]  罗存德:《英华字典》(1866),第一部分,第589页。
[39]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郑州1998年版,第198页。
[40]  参见:《布洛克豪思》,1838年版,卷一,第914页。(BROCKHAUS,1838)
[41]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1894),《郑观应集》,上册,第314—315页。
[42]  陈炽:《盛世危言》陈序,《郑观应集》,上册,第231页。
[43]  参见《翼教丛编》,苏舆辑,1898年版。
[44]  另参见王尔敏,注1,第261—262页:“当时人之反对民主,首先在肯定君父之义,在心目中,以君为五伦之首,神圣而不可侵犯,议之非之,俱为大逆。同时肯定上下之义,以君后为上,为长,为尊;庶民为下,为末,为卑。自然之秩序,不容紊乱。……同时更确定国政之本在君而非民,权利之始由君而非民,反此则颠倒上下,是为乱政。”
[45]  参见汉斯.博尔特:《议会:议会政府,议会制》,《历史基本概念》,德国政治社会用语历史辞典,赖因哈特·科塞雷克等编撰,斯图加特1997年版,卷四,第651—652页。(Hans Boldt,Parlament:“parlamentarische Regierung,Parlamentarismus”.in GE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Historisches Lexikon zur politisch—sozialen Sprache in Deutschland,hrsg.von Otto Brunner,Werner Conze,Reinhart Koselleck,Stuttgart 1997)
[46]  另参见王尔敏,同前注[6],第34—35页:“中国自一八四0年代之介绍西方议会,以致一八八0年代之建议采行。虽然观察讨论者日益增多,建议之理由并十分坚强。但对西方制度的真实了解,却仍有距离。中国所观察西方议会,在形式规制上,比较容易认识,无论介绍上院、下院、选举、政党、议事、表决、执行等等方式,大致均能一一讲述清除。至于议会制度形成之理论与意义,中国官绅也颇乐于分析探讨。而实际的了解,却表现出重大隔膜。……西方议会形成之理论与历史,大半不同于中国官绅所论说,重点发自于基本人权的要求。中国这种觉悟,当在一八九二年才开始萌芽,一八九五年以后。才形成正确认识。”
[47]  参见汉斯·博尔特,同前注[17],第649页。
[48]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1838),爱汉者(郭实腊Karl Gutzlaff)等编,黄时鉴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下简称《东西洋考》),第92,140,176等页;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卷六,第19页;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1877),走向世界丛书,钟叔河主编,岳麓书社1984年至1996年版,下称《丛书》,第346页。
[49]  《东西洋考》,第231,377页。
[50]  《东西洋考》,第241,377页;《智环启蒙塾课初步》,贝克尔著,理雅格译,香港1856年版,第37页。(Baker,GRADUATED READING COMPRISING A CIRCLE OF KNOWLEDGE,transleted by James Legge,Hongkong 1856);惠顿:《万国公法),(H.Wheaton,EU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丁韪良(William Martin)译,京都崇实馆1864年版,载《西学大成·史学五》,王西清、卢梯青编,上海醉六堂。1895年版(下称《万国公法》),卷一,第5、6页;《英华萃林韵府》,卢公明编著,福州1873年版,卷二,第196页。(A VOCABULARY AND HAND—BOOK OF THE CHINESE LANGUAGE,IN TWO VOLUMES COMPRISED IN THREE PARTS,by Justus Doolittle,Foochow 1873:PART SECOND,ENGLISH AND CHINESE WITH THE LETTER ROMANISED,下称《英华萃林韵府》);《中西闻见录》,丁韪良(Milliam Martin)、艾约瑟(Joseph Edkins)主编,南京古旧书店1992年版,1873年11月:《美国近事》;刘锡鸿:《英轺私记》(1876),《丛书》,第83页;张德彝:《随使英俄记》(1877),《丛书》,第554页;《哲学字汇》,编者:井上哲次郎等,东京大学三学部印行,明治十四年(1881),改订增补《哲学字汇》,井上哲次郎等增补,东京大学三学部御原版,明治十七年再版(1884)(下称《哲学字汇》),第87页;黄遵宪:《日本国志》(1890),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下称《日本国志》),第82页。
[51]  《东西洋考》,第353,365页;梁廷栅:《海国四说》(1846),第158页。
[52]  《东西洋考》,第389页。
[53]  《海国图志》(1843),同前注[2],卷五十,第1页,卷六十五,第3页;梁廷枬:《海国四说》(1846),第136页。
[54]  梁廷楞:《海国四说》(1846),第136页。
[55]  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卷七,第38页。
[56]  《万国公法》,卷一,第6页。
[57]  张德彝:《航海述奇》(1866),《丛书》,第521页。
[58]  斌椿:《乘槎笔记》(1867)《丛书》,第24页。
[59]  托马斯·米尔纳(Thomas Milner):《大英国志》,慕维廉(William Muirhead)译,上海益智书会,1856年版,载《西学大成·史学一》,王西清、卢梯青编,上海醉六堂,1895年版,卷七,第9页,卷八,第10页;王韬:《漫游随录》(1868),《丛书>,第76页。
[60]  王韬:《漫游随录》(1868),同上,第109页;《中西闻见录>第5号(1872),南京1992年版,第一册,第300页;李圭:《环游地球新录》(1876),《丛书》,第279页;黎庶昌:《西洋杂志》(1876),《丛书》,第425页;刘锡鸿:《英轺私记》(1876),《丛书》,第79页;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1877),《丛书》,第77页;曾纪泽:《出使英法俄国日记》(1878),《丛书》,第230页;徐建寅:《欧游杂录》(1879),《丛书》,第20页;郑观应:三十六篇本《易言·论商务》(1880),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下称《郑观应集》),上册,第73页。
[61]  《漫游随录》(1868),同上,第111页;黄遵宪:《日本国志》(1890),第120页。
[62]  《英华字典》,罗存德编撰,香港1866年版(下称《英华字典》),第三部,第1281页。(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WITH THE PUNTI AND MANDARIN PRONUNCIATION,by W.Lobscheid,Hongkong,1869,Part III)
[63]  郑观应:《救时揭要·续澳门猪仔论》(1873),《郑观应集》,上册,第8页;《列国岁计政要》(THE STATESMAN’S YEAR BOOK,1874),麦丁富得力编纂,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口译,郑昌棪笔述,1874年版,载《西学大成·史学三》,王西清、卢梯青编,上海醉六堂。1895年版,列国政事中均有“议院”介绍;黎庶昌:《西洋杂志》(1876),《丛书》,第395页;刘锡鸿:《英轺私记》(1876),《丛书》,第92页;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丛书》,第62页;曾纪泽:《出使英法俄国日记》(1878),《丛书》,第220页;郑观应:二十篇本《易言·贩奴》(1881),《郑观应集》,上册,第182页;邝其照:《华英字典集成》,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1882),香港1923年版(下称《华英字典集成》),第206页。
[64]  《汉法语汇便览》,(G.Lemaire,DICTIONNAIRE DE POCHEF RANCAIS—CHINOIS SUIVID’UN DICTIONNAIRE TECHNIQUE DES MOTS USITES AL’ARSENAL FOUTCHEOU),上海1874年版(下称《汉法语汇便览》),第207页;黎庶昌:《西洋杂志》(1876),《丛书》,第540页。
[65]  黎庶昌:《西洋杂志》(1876),《丛书》,第395页;刘锡鸿:《英轺私记》(1876),《丛书》,第83页。
[66]  黎庶昌:《西洋杂志》(1876),《丛书》,第513页;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1877),《丛书》,第599页;徐建寅:《欧游杂录》(1879),《丛书》,第22页。
[67]  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1877),《丛书》,第135页,第213页,第404页;《哲学字汇》(1884),第87页。
[68]  张德彝:《随使英俄记》(1877),《丛书》,第374页。
[69]  参见注[51],汉斯·迈尔:《民主》,第863—864页。
[70]  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联邦志略·建国立政》(1846),载《西学大成·史学二》,王西清、卢梯青编,上海醉六堂,1895年版,第4页。(元老:参议员;绅董:众议员;国君:总统。)
[71]  见《书.多方》:“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体命于成汤。”《文选·班固<典引>》:“肇命民主,五德始初。”蔡邕注:“民主,天子也。”(引自《汉语大词典》“民主”条目,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上海1990年版。)
[72]  《万国公报》卷316,转引自熊月之,同前注[45]。(伯理玺天德:president)
[73]  参见:《中美关系略论》(1894),林乐知著、蔡尔康译,载《万国公报文选》,李天纲编校,三联书店(香港)1998年版,第290页:“美国民主批准议员机利草创之苛例。”——另见蔡尔康等:《李鸿章历聘欧美记》(1896),《丛书》,第81页:“民主福尔传命延入。……中堂旋呈国书,操华语致词毕,法大臣叠佛礼精于华文,以法语译告民主。”198页:“民主克利兰率其外部大臣驶抵纽约。”
[74]  季理斐:《英华成语合璧字集》。(Donald MacGillivray,A MANDARIN—ROMANIZED DICTIONARY OF CHINESE.INCLUDING NEW TERMS AND PHRASES,Th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Shanghai 1922)
[75]  周佐影:《世界地理·总论》,中国大学,北京1919年版,第14页。
[76]  唐敬杲:《新文化辞书》,上海1923年版。(AN ENCYCLOPEDIAC DICTIONARY OF NEW CULTURE,Shanghai1923)
[77]  参见罗存德:《英华字典》(1866),第一部分,第589页;《哲学字汇》(1881)。
[78]  张德彝:《随使英俄记》(1877),《丛书》,第554页:“法国前于西历一千七百九十三年(即乾隆五十九年)由君政改为民政之国,为第一次。至一千八百四年(即嘉庆九年)那波伦第一及位,又由民政改为君政。”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1995)【附录】《今古泰西诸国设立议院源流》,《郑观应集》,上册,第319页:“考希腊国史,其政分有四类:……一国听于民,是谓民政。”
[79]  《万国公法》(1864),卷二,第2页:“若民主之国,则公举首领官长,均由自主,一循国法,他国亦不得行权势于其间也。”卢公明:《英华萃林韵府》(1873),卷二。黎庶昌:《西洋杂志》(1876),《丛书》,第424—425页,第478页:“至一千八百七十年,布(普鲁士)法交攻,……拿破伦求成,法人闻之,逐太子出城,而立为民主之国。……时总统国政者,名地爱尔,意在民主之国。”“当是时,法人颇思革为民主之国,不喜拿破伦。”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1877),《丛书》,第562页:法国“近年改为民主之国,教士权力亦减。”《佐治刍言》(1885),第一册,第38页:“民主之国,其原意欲令众人若干时,公举若干人,为众人代立律法,……”黄遵宪:《日本国志》(1890),第229页:“……君主之国盖称皇帝,民主之国称统领。”
[80]  曾纪泽:《出使英法俄国日记》(1878),《丛书》,第168—169页:“自法国改为民主之邦,国之事权,皆归于上下议院。”
[81]  《汉法语汇便览》(1874),第225页;黎庶昌:《西洋杂志》(1876),《丛书》,第513页:“西洋民政之国,其置伯理玺天德本属画诺,然尚拥虚名。”
[82]  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1876),《丛书》,第103页:“其多米尼喀(多米尼加)民主国,欢都拉斯(洪都拉斯)国,向有公使驻扎,……”刘锡鸿:《英轺私记》(1876),《丛书》,第82页:“又现在德蓝司瓦拉(今南非德蓝士瓦省)民主国,在南阿非利加政失道,……”邝其照:《华英字典集成》(1882),第255页。戴集(J.W.Davis):《地理略说》,上海美华书馆,1888年版,第2页:“大美国如何?答:是民主国。民主国内何人顶大?答:总统顶大。”《政治学》,汇报馆,上海徐家汇,1893年版,第2页:“受辖于总统者曰民主国。”TECHNICAL TERMS,ENGLISH AND CHINESE,prepared by the committee of the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a(中国教育会筹备,狄考文(Calvin W.Mateer)主编,上海1904年版),第370页。唐才常:《各国政教公理总论》,《新学大丛书》,上海积山乔记书局1903、1904年版,卷三,第5页。Herbert A.Giles,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Shanghai(1892)1912,no.7908。《哲学字汇》,A DICTIONARY OF PHILOSOPHICAL TERMS,CHIEFLY FROM THE JAPANESE,by Dr.Richard and Dr.MacGillivay,published by Christian Literatrite Society For China,Shanghai 1913,第55页。
[83]  罗存德:《英华字典》(1869),第四部分,第1474页。
[84]  邝其照:《华英字典集成》(1882),第255页。
[85]  《哲学字汇》(1881)。
[86]  《英华韵府历阶》,卫三畏鉴定,香山书院梓行,澳门1844年版,第236页。(AN ENGLIsH AND CHINESE VOCABULARY,In the court dialect,by S.Wells Willianls,Macao 1844)
[87]  《万国公法》,卷一,第3页。
[88]  张德彝:《航海述奇》(1866),《丛书》,第556页。
[89]  刘锡鸿:《英轺私记》(1876),《丛书》,第80—81页。——张德彝《随使英俄记》(1877)中亦有几乎相同的说法(《丛书》,第374页):“中惟合众公使着常服,无他饰。盖民主之国。上下不异以等威也,免冠则与众同。”
[90]  《佐治刍言》(1885),第一册,第36页。
[91]  载泽:《考察政治日记》(1905),《丛书》,第580页,第657页。
[92]  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光绪四年五月六日(1878年6月6日),《丛书》,第611页。
[93]  郑观应:二十篇本《易言·公法》(1881),《郑观应集》,上册,第175页。
[94]  《佐治刍言》(1885),第一册,第39页。
[95]  黄遵宪:《日本国志》(1890),第81页。
[96]  郑观应:三十六篇本《易言·论公法》(1880),《郑观应集》,上册,第65页。
[97]  郑观应:《南游日记》(1883),《郑观应集》,上册,第964页。
[98]  《万国公法》,卷一,第3页。
[99]  张德彝:《航海述奇》(1866),《丛书》,第570页。
[100]  刘锡鸿:《英轺私记》(1876),《丛书》,第70页。
[101]  何启、胡礼垣:《新政真诠》,光绪二十七年格致新报馆印,第二编,第15页。
[102]  《宪法通义》,译稿,《新学大丛书》(1903/04),上海积山乔记书局,卷六,第3页:“共和国”;池本清吉:《宪法论》,同上,卷六,第4页:“共和政体”;《法兰西宪法沿革考》,译稿,同上,卷七,第10页:“共和主义”;载泽:《考察政治日记》(1905),《丛书》,第580页:“共和之国”;清水澄(shimizu Kyoshi):《汉译法律经济辞典》(1907),张春涛、郭开文译,东京奎文馆书局。第122页:“共和国体”;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1907),上海商务印书馆,卷一,第1、2页:“共和国”,“共和政府”;郑观应:《盛世危言后编·致潘兰史、何阆樵两君论共和书》(1909),《郑观应集》,下册,第325—326页:“共和”、“共和国”、“共和制”、“共和政府”;黄摩西:《普通百科新大辞典》,上海1911年版,卷三,第48页:“共和政体”;《英独佛和哲学字汇》,井上哲次郎等著,东京丸善株式会社,1912年版(DICTIONARY OF ENGLISH,GERMAN,AND FRENCH PHILOSOPHICAL TERMS WITH JAPANESE EQUIVALENTS,by Tetsujiro Inouye,Yujiro Motora,Rikizo Nakashima,Tokyo Maruzen Company,LTD1912):“共和政治”(已见之于《哲学字汇》(1881),注22)、“共和国”;田过庆弥(Tanabe Keiya):《汉译日本法律经济辞典》(1913),王我臧译,上海商务印书馆,第27页:“共和”。
[103]  参见Herbert A.Giles,A CHINESE ENGLISH DICTIONARY,Shanghai(1892)1912;《哲学字汇》,A DICTIONARY OF PHILOPHICAL TERMS,CHIEFLY FROM THE JAPANESE,by Dr.Richard and Dr.MacGillivray,published by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For China,Shanghai1913;季理斐:《英华成语合璧字集》(1922)。
[104]  《万国公法》,卷一,第6页:“美国保护诸邦各存民主之法。”“一千八百三十年而后,(美国)各邦之内治,有所变;而其民主之权,有增焉。”卷二,第2页:“美国合邦之大法,保各邦永归民主。”
[105]  《佐治刍言》(1885),第一册,第37页:“一千八百四十八年,法兰西改为民主国,民间受累无穷,因其时,百姓持民主之议者极少,……”
[106]  无名氏译:《立宪政体论》,《新学大丛书》(1903/04年),上海积山乔记书局,卷四,第9页。
[107]  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译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公议堂解》(1875),载《万国公报文选》,李天纲编校,三联书店(香港)1998年版,第438—439页。(宽政之国:Republic(可视为“寡政之国”的对立概念);日斯巴尼亚国:西班牙)
[108]  参见费西特:《从知识学之原理论天赋人权的基础》(1796),斯图加特1966年版,第440—441页。(J.G·Fichte,GRUNDLAGE DES NATURRECHIS NACH PRINZIPIEN DER WISSENSCHAFTSLEHRE,Gesamtausgabe,Stuttgart 1966,Bd.1/3,440—441)
[109]  参见注[51],赖因哈特·科塞雷克:《民主》,第852页。
[110]  参见注[51],汉斯·迈尔:《民主》,第859页。
[111]  参见:《布洛克豪思》,1840年版,卷三,第372页。(BROCKHAUS,1840)
[112]  参见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恩著作》,柏林1964年版,卷一,第229—231页。(K.Marx,ZUR KRITIK DER HEGELSCHEN RECHTS—PHILOSOPHIE,MEW,Bd.1,Berlin 1964,229—231)
[113]  参见郑观应:《盛世危言后编·致潘兰史、何阆樵两君论共和书》(1909),《郑观应集》,下册,第326页;周佐影:《世界地理·总论》,中国大学,北京1919年版,第12页。
[114]  参见斯宾诺莎,注[54]。
[115]  严复:《严几道文钞》,上海国华书局1922年版,卷一,第30页。
[116]  《论西国自由之理相爱之情》,《申报》1887年10月2日。
[117]  马礼逊:《五车韵府》(1815—1822),卷三(1822),第254页。
[118]  麦都思:《英汉字典》(1847)。
[119]  参见熊月之,注[45]。
[120]  罗存德:《英华字典》(1869),第三部分,第1107页。
[121]  郭实腊:《万国地里全图集》(1838),见《海国图志》,卷四十三:“意大里亚国总记”(第693页):意大利“波罗峨那古城恒执其义,并不悦服其教皇,而固执其自主之理。”(波罗峨那(博洛尼亚,或:波伦亚):Bologna)
[122]  《东西洋考》,第339—340页。
[123]  同上,第297页。(北亚米利加合郡:美利坚合众国)
[124]  同上,第320页。(美理哥:美利坚)
[125]  同上,第328,330页。
[126]  同上,第353页。
[127]  同上,第365页。
[128]  同上。第406—407页。
[129]  罗存德:《英华字典》(1867),第二部分,第118、603页。
[130]  《哲学字汇》(1881),第9,79页。
[131]  卢公明:《英华萃林韵府》(1873),卷二,第194页:“自主之国”(Independent);《汉法语汇便览》(1874),第144页:“自主”(independance)。(G.Lemaire/P.Giquel,DICTIONNAIREDE POCHE FRANcAIS—CHINOIS SUIVI D’UN DICTIONNAIRE TECHNIQUE DES MOTS USUES A L’ARSENAL FOUTCHEOU,Shanghai 1874)
[132]  参见《万国公法》,卷二。——另参见刘锡鸿:《英轺私记》(1876),《丛书》,第63页:“此我之内政也。自主之国,他人不得预其内政,尔万国公法固云然。”张德彝:《随使英俄记》(1877),《丛书》,第322页:“……非欲冒犯土国(土耳其)自主体制。”《佐治刍言》(1885),第一册,第26页:“……立为自主之国,亦如美国之于英国矣。”第24页:“一千七百有七年,苏格兰亦立国自主。”郑观应:三十六篇本《易言·论税务》(1880),《郑观应集》,上册,第69页:“洋人遂执洋货免厘之说,以为要挟,显违条约,欲扰我中国自主之权。”郑观应:《盛世危言·条约》(1995),《郑观应集》,上册,第436页:“厘捐一事,中国既为自主之国,其如何征收应听自便。如他国前来干预阻碍,实不能谓之公允。”
[133]  参见《教宗地方》,同上,第343页:“嘉庆元年(1796/97,拿破仑一世之时),法兰西三军,大获胜捷,甚恨异端,放纵无道,驱逐教皇,后夺其地矣。嘉庆十八年(1813/14),复登位,仍旧仗势倚情,自大矜夸,横行霸道。但列西国,今知自主之理,藐视其吓呼,而自主行为。”《杂闻》,同上,第361页:“法兰西国王.道光十年(1830/31),千百姓之誉,庶民举首望之,欲为君焉。逐驱古王。而立之矣。既是如此,不期其心志与日俱更,因欲操自主之理,且摄总权,相争辩驳,而民安焉。国王秉公,施仁发政,抱济世安民之才绥靖国也,故此国保泰降福。”《杂闻》,同上,第373页:“葡萄牙国民未安,甚恨五爵弄权,自主办政。……西班牙国,尊贵皆好自主之理,自觉弹遏国民难矣。故立志募庶民,不论老幼擐甲持戈,力逐乱徒,兼摄总政。”
[134]  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光绪五年正月廿七(1879年2月11日),《丛书》,第910页。
[135]  王韬:《重民》下,《弢园文录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3页。
[136]  《佐治刍言》,第一册,第38页:“法国……改为民主之国,人民权柄过大,国中异常骚扰,其凶暴残刻,较之前朝,犹有甚焉。”
[137]  引自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光绪三年二月廿七日(1877年4月10日),《丛书》,第156页。
[138]  王尔敏:“晚清士大夫对于近代民主政治的认识”,《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70—271页。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