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丁国威、李维宜、赵钰梅:《计算机软件的版权与保护》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第24页。
|
[2] | 原文为:whoever invents or discovers any new and useful process,machine,manufacture,or composition of matter,or any new and useful improvement thereof,may obtain a patent therefore,subject to the conditions and requirements of this tile.
|
[3] | 即the Court of Customs and Patent Appeals,该法院于1982年10月1日起被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CAFC)取代。
|
[4] | 此案中文见:张乃根《美国专利法判例》第42—52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英文判决全文见http://laws.find law.com/us.409/63.html。 此案是自1952年美国专利法实施后,美国最高法院作出的第一个关于数字计算机程序可否获得专利权的重要判决,也是近二十多年来美国专利法中最有争议的判例之一。但是最高法院的法官一致通过本案的判决。法庭认为该专利申请即“二进制编码十进制数字换算为纯二进制数字的方法”不能获得专利,如果授予其专利权,就意味着向数学公式和自然法则敞开了专利大门,而这将是与现行专利法原则相违悖的。
|
[5] | Dann vs.Johnson,425 u.s.219(1976)详细案情见http://laws.find law.com/us/425/219.html。
|
[6] | 此案涉及一项碳氢化合物催化转换时现代报警极限方法,审理此案时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的意见并不统一,最终判决以6:3通过。详细案情中文见张乃根《美国专利法判例选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第52—57页;英文见http://laws.find law,com/us/437/584.html。
|
[7] | 参见Ian C.Ballon The Emerging Law of the Internet Cite as:507 PLI/pat 1163.West law.
|
[8] | 中文详细案情见张乃根《美国专利法判例选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第58—65页;英文见how://laws.find law.com/us/450/175.html。
|
[9] | 麦克尔.A.格来恩:“美国对软件和与互联网有关的发明的专利保护”,《知识产权研究》第四卷,郑成思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11月。
|
[10] | 孙远钊:“美国对计算机软件保护的趋势与分析”,1999年lO月18—19日在数字化时代的著作权与邻权培训研讨会上的论文发言。
|
[11] | 袁建中:“电脑软件相关发明专利审查基准”介绍台湾《资讯法务透析》,1998年12期,第19页。
|
[12] | 另外的案例还有:①In re Lowty[32F.3d1579.32u.s.P.Q.2d1545(Feb.cir.1994)]②In re Beauregard,[53F.3d 1383(Feb.Cir.1995)]③In re Warmerdam,[33F 3d 1354,31 u.s.P.Q.2d 1754(Feb.cir l994)]等等。其中①②案例与Alappt一案相似确定了计算机可读媒体的可专利性原则;
|
[13] | 详细内容见Examination Guidelines for Computer—Related Inventicm,61 federal Register7478(Feb.28 1996)。
|
[14] | 此案英文判决详见http;//laws.find law,com/fed/961327.html.
|
[15] | 英文案情及判决见httv://laws.find law.corn/fed/981338v2.hunl.
|
[16] | 参见Examination Guidelines for Computer—related Inventions(Final Version)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
[17] | 中山信弘著,郭建新译:《软件的法律保护》,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第93页。
|
[18] | 日本特许厅通常六年修改一次计算机软件审查指南,这次提前修订,有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
|
[19] | 原日本专利审查指南中规定了不属于专利发明范围的八大类型有:1)自然规律本身;2)仅仅是发现;3)违反自然定律;4)自然规律之外的规律;5)技能;6)单纯信息提示;7)单纯美术作品;8)不属于发明的实际方法。
|
[20] | 详细案情见程永顺、刘薇:“优化五笔字型专利技术侵权纠纷案”,《电子知识产权》1997年第10期。
|
[21] | 唐广良等:《计算机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
|
[22] | 唐广良,同上注,第226—227页。
|
[23] | Amazon.com Inc vs.Barnesandnoble com.Inc(No.c99—1695p)Us District Gourt for the Western District of Washington,Seattle division.
|
[24] | the‘411 patent describes a Method and System for Placing a Purchase Order Via a Cenmmnications Network and includes 26 dailm.其权利要求的详细内容见美国专利说明书US5960411.
|
[25] | (1)被告认为Web Basket出现于1996年8月,在Amazon.com公司的411专利中至少第6—8项权利要求已经在web Basket中出现,即在Web Basket中,要求用户收集待购项目到一个真实的购物筐中,并在购物结束时结帐。
|
[26] | 其他与网络软件专利相关的较有名且已诉诸法律的案例还有:①著名的网络传输加密软件RSA的专利诉讼。现已和解;⑦网络上普遍使用的图形交换格式(GIF Graphic Interchange Format)所使用的资料压缩技术系Unisys公司拥有的专利。被CompuServe公司选为网络传输的标准后,引起业界颇多的争议;③NES(Network Engineering Software)拥有US5,778,367号专利,该专利是一种应用网络动态信息自动服务系统的发明专利。1999年3月该公司向以功能电子商务公司提起专利侵权诉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