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Danid.M.walker,“1he Oxford Companion To Law”,p.749.
|
[2] | 王宏林:“法律职业比较研究”,沈宗灵主编《法理学与比较法学论集》(下),北京大学出版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页1120。
|
[3] | 赵震江:《法律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页407。
|
[4] | 范进学:“法律职业:概念、主体及伦理”,《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
[5] | 波斯纳:《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页6。
|
[6] | 同上注,页7。
|
[7] | 同上注,页7。
|
[8] | 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页60。
|
[9] | 范进学,见前注[4]。
|
[10] |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页129。
|
[11] | 昂格尔,见前注[8],页46。
|
[12] | 同上注,页48。
|
[13] | 同上注,页50。
|
[14] | 姚建宗:“法律与发展的理论倾向”,《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春季号。
|
[15] | 昂格尔,见前注[8],页47。
|
[16] | 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页445。
|
[17] | 托克维尔:《论美国民主》(上),沈阳出版社1999年版,页330。
|
[18] | 同上注,页333。
|
[19] | Frank Jerome,Law and the Modern Mind,Tudor,NY,1935,p.157.
|
[20] | 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页199。
|
[21] | 贺卫方:“法律职业化的方法基础”,《人民法院报》,2002年4月1日。
|
[22] | 同上注。
|
[23] | 同上注。
|
[24] | 张文显:《法理学》,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页7。
|
[25] | 孙笑侠:“论法官与政治家思维的区别”,《法学》2001年第9期。
|
[26] | 郑成良:“论法治理念与法律思维”,《吉林大学社会科报》2000年第4期。
|
[27] | 孙笑侠:“法律家的技能与伦理”,《法学研究》2001年,第4期。
|
[28] | 季卫东,见前注[20],页200。
|
[29] | 于宁:“法律中实践推理的内涵及其运行”,《法理学、法史学》2001年第4期。
|
[30] | 季卫东:“程序比较论”,《比较法研究》1993年第1期。
|
[31] | 谢晖:《价值重建与规范选择》,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页391—392。
|
[32] | 大木雅夫:《比较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页308。
|
[33] | 同上注,页266。
|
[34] | 同上注,页271。
|
[35] | 格伦顿·戈登·奥萨魁:《比较法律传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页56。
|
[36] | 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页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