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中外法学  2006 

论CSR——企业社会责任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References

[1]  就全球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奖项,可参见Busines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Overview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2003),pp.15—17,in http://www.bsr.org/BSRResources/WhitePaperDetail.cfm?DocumentID=48809(accessed Au.gust 16.2005).
[2]  赵琼:“广东处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前沿”,载于广州番禺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举办‘企业社会责任监督问题’研讨会的资料文件册(2004年12月6日),页16。有关民间团体对企业社会责任应有的涵盖面,可参见David Schilling and others,“Principles for Global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Bench Marks for Measuring Business Performance”(3rd ed.),Corporate Examiner.2003.Vol.31.No.4—6.
[3]  郑广怀:“消费者对公司社会责任的反应一一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考察”,载于广州番禺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举办‘企业社会责任监督问题’研讨会的资料文件册(2004年12月6日),页33。
[4]  Philip Kolter and Nancy Lee,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Hoboken,NJ:John Wiley & Sons,2005,pp.10—18.
[5]  同上注,页4—10。
[6]  Busines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Overview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p.1.
[7]  同上注。
[8]  Dae—oup Chang & Monina Wong,“FDI and Labour in China:The Actors and Possibility of a New Working Class Activ—ism”,Chang Dae—oup and Ed Shepherd(eds),Asia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Outlook 2004:Asian TNCs,Worker,and the Movement of Capital,HK:Asian Monitor Resource Centre,2005,pp.133—135,esp.note 43.
[9]  Kolter & Lee,页4—10。
[10]  同上注,页3。
[11]  有关企业如何响应社会对企业的期望,S.Prakash Sethi提出四种响应,及当中四种回应的进程及消费者运动的关系。见其书,Sethi,Setting Global Standards Guidelines for Creating Codes of Conduct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Hoboken,NJ: John Wiley & Sons,2003,pp.69—75.
[12]  作为一个商学院的学者,Sethi也批评现时企业的生产行为守则的执行及监管真是强差人意,见同上书,页82。
[13]  联合国环保计划有份参与的‘全球汇报’计划(The Global Reporters),最初也只集中在环保的监察,直至2000年,才开始企业整体的社会责任汇报。他们也认为纯处理技术问题是最容易入手的。见Sustain Ability and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The Global Reporters:First Edition 2000,London:SustainAbility,2000,pp.6—7.
[14]  谈及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全球化及自由贸易的关系时,中国官方认为因为中国要加入世贸(World Tmde Organization),世贸往往将工人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因此,中国硬要被逼接纳这些本是发展国家的标准。企业社会责任因而被认作是一项发展国家的保护主义的策略[见黎支焕编著:“SA8000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第二章]。这种看法将世贸看作一个推动劳工权益的组织。事实上,从民间团体的角度,这完全是颠倒整个问题,就是因为自由贸易带来全球劳工的问题。世贸的存在只会加速自由贸易,从而加剧劳工的剥削。正因如此,民间组织要求世贸不可单只顾自由贸易,而轻视劳工标准,所以要求将世贸将自由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从劳工团体的角度,世贸不单不是保障劳工权益,反而是加剧劳工剥削的主凶之一。事实上,2002年,世贸在新加坡的会议亦正式将自由贸易与劳工标准脱钓。(中国主流论述硬将企业社会责任看为西方的保护主义的一只棋子,事实上真的令人啼笑皆非。)
[15]  生产行为守则是企业对企业自身或其生产商或商业伙伴,在生产其产品过程中就劳工权益及环境保护的承诺。然而,由于在制造业中,大部分跨国企业本身已不再直接生产产品,而只透过其生产商生产。实则其生产行为守则只是针对其生产商。举例,甚少人关注迪斯尼(Disney)游乐园的劳工情况,却多集中注意迪斯尼生产商的劳工标准,而大部份企业聘请的社会认证公司(social auditors)都只监察企业的生产商,对企业本身则不作监管。
[16]  Chang & Wong,页149。香港与台湾是现时世界最大的产品生产商。他们承接欧美企业订单,然后到发展中国家生产。单以中国广东一省(被誉为全球最大的世界工厂的省份,港、澳、台企业的工作人数在2001年为105.5万人,差不多为其它外资企业总工作人数(46.37万人)的两倍半。赵琼:“广东处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前沿”,载于广州番禺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举办‘企业社会责任监督问题’研讨会的资料文件册(2004年12月6日),页19—20。
[17]  国际分判大致有两个模式。第一种是简单的来料加工(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简称OEM。跨国企业作为买家,本身控制一切技术、物料及设计。生产商只是简单将送来原料加工制造或将配件组合装配。在这种OEM的关系中,买家与生产商关系是十分不平等,亦不稳定。买家随时可以转变生产伙伴,而生产商为了订单,只有全然听从买家的要求。第二种关系则是设计加工(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简称ODM。在ODM的生产程序中,生产商负责研究及设计,由于依赖生产商的研究及设计,买家与生产商的关系则较像伙伴,彼此的关系虽不致平等,但生产商的议价能力却仍很大。在ODM的生产中,生产商甚至可以发展自己的品牌及分销网络。有关讨论,可见Yi—Chi Chen & Monina Wong,New Bandage and Old Resistance:Real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Labour Movement in Taiwan,HK:Hong Kong Christian Industrial Committee,2002,第八章。
[18]  Sethi,pp.7—12.
[19]  Chang & Wong,pp.149—150,note 35.
[20]  香港基督教工业委员会在2000年有关中国玩具业工人的劳动权益的调查中,详细描述了跨国企业如何采取苛刻的订单政策,令致生产商最后将这一切剥削转嫁到工人身上,见Hong Kong Christian Industrial Committee,How Hasbro.McDo—nald’s Mattel and Disney Manufacture Their Toys:Report on the Working and Safety and Health Conditions of Toy Workers in South China,HK:Hong Kong Christian Industrial Committee,2001.
[21]  具体数据可参Sethi的书,第二章。陈佩华具体分析了因跨国企业越来越严苛的订单政策,令致中国(特别南中国)工人工作情况越来越恶劣。见Anita China,“A Race to Bottom:Globalization and China’s Labour Standard”,China Perspective(2003),46:41—49.
[22]  韩国学者张大业指出,消费者运动与企业的生产行为守则本是共生而不可分,任何一方存在,就假定了另一方的存在。Chang Dae—oup,“Demystifying Codes of Conduct”,Pranjal Tiwari,Chang Dae—oup & Ed Shepherd(eds).A Critical Guide to Corporate Codes of Conduct,HK:Asia Monitor Resource Centre,2004,pp.107—108.
[23]  从上文分折,国际分判是发展国家工人受剥削主因之一。现时,企业提出生产行为守则,根本就没有理会这个问题,并且因为生产行为守则,更加强化跨国企业在国际分判的议价能力。对生产商来说,严苛的订单政策,与生产行为守则都是跨国企业“强逼”生产商接受的东西,这只巩固跨国企业与生产商的不平等贸易关系。参Chang and wong,页149—150。
[24]  Labour Rights in China,“No Illusion:Against the Global Cosmetic SA8000”
[25]  现时有迹象显示,大部份亚洲国家(包括发展及发展中国家)都有倾向放宽劳工法例,令工人失去保障。见Asia Monitor Resource Centre,Asian Asia Pacific labour Law Review,HK:Asian Monitor Resources Centre,2003.
[26]  YU HAN QIAN报告(2006年1月)。PUN NGAI报告(2006年1月)
[27]  见Oxfam International,SACOM报告(2006年)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