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R.A.Posner:“An economic Approach to Legal Procedure and Judicial Administration”,in 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1973),pp.399—451.转引自宋英辉、李忠诚主编:《刑事程序法功能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页354。
|
[2] | 同上注,页352。
|
[3] | 马贵翔:《刑事诉讼结构的效率改造》,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页2。
|
[4] | 邱联恭:《司法现代化与程序法》,三民书局1992年版,页277—278。
|
[5] |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页67。
|
[6] | 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王奔洲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页3—4。
|
[7] | Felman:Evidence Law and the System,p.2.转引自宋英辉、李忠诚主编,见前注[35],页353—354。
|
[8] |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和美国耶鲁大学中国法中心联合主办的中美证据法研讨会纪要,页7。
|
[9] | 蔡墩铭:《两岸比较刑事诉讼法》,五南图书出版社1996年版,页224。
|
[10] | 宋英辉、李忠诚主编,见前注[35],页355。
|
[11] | 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1072147571_xiangshangdetong/104.shtml.
|
[12] | 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页198。
|
[13] | 李晓宇:“重塑法官文化”,张海棠主编:《程序与公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页444。
|
[14] | 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犯罪学》,吴鑫涛、马君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页528。
|
[15]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页76。
|
[16] | 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页22。
|
[17] | 经验表明,不同的情感反应会导致形成不同的态度。喜爱、同情等具有“联接性的情感”能产生一种“联接性的态度”,而与此相反,厌恶、愤怒、恐惧等“分离性情感”则是“一种反对的方式”和“对抗的开始”。参见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理解人性》,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页217、页209、页215。
|
[18] | 曾康:“规则与态度:决定刑事裁判的因素分析”,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前沿研究》(第一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页340—346。
|
[19] | 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版,页4。
|
[20] | 弗里德曼:《法律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页203。
|
[21] | 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页11。
|
[22] | 波斯纳:《超越法律》,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页143。
|
[23] | 施奈德,见前注[48],页527。
|
[24] | 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页38、148。
|
[25] | 波斯纳,见前注[56],页240。
|
[26] | 马向真、韩启放:《社会心理学原理与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页185;申荷永:《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页102。
|
[27] | 曾康,见前注[52],页346—348。
|
[28] | 休谟:《人性的断裂》,冯援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页172。
|
[29] | 马向真、韩启放,见前注[60],页187。
|
[30] | “耦合”本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术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室编:《现代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页863。
|
[31] | 曾康,见前注[52],页350—353。
|
[32] | 刘立宪、谢鹏程主编:《海外司法改革的走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页126。
|
[33] | 施奈德,见前注[48],页527。
|
[34] | 曾康,见前注[52],页348—350。
|
[35] | 马向真、韩启放,见前注[60],页186。
|
[36] | 施奈德,见前注[48],页528。
|
[37] | 刘立宪、谢鹏程主编,见前注[66],页123—124。
|
[38] | 根据陈瑞华教授的观点,这些特征有:和平性和非自助性,启动方面的被动性和应答性,审判的多方参与性,法院审判的集中性,确定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最终性和权威性,法官制作裁判的非合意性。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页8—16。
|
[39] | 同上注,页11。
|
[40] | Jeffrey J.Miller,“Plea Bargaining and Its Analogues under the New Italian Criminal Procedure Code and in the United States”,22N.Y.J.Int’L L.& Pol.215(1990).陈瑞华,见前注[1],页300。
|
[41] | 赫尔曼:“中国刑事审判改革的模式”,1994年北京刑事诉讼法学国际研讨会论文。转引自陈瑞华.见前注[1],页316。
|
[42] | 裁判中心主义是大陆法系各国采纳的刑事诉讼原则。其含义是,刑事诉讼活动应把达到公正的裁判结果作为中心目标,判断刑事诉讼程序的主要价值标准在于它是否具有产生公正裁判结果的能力。为实施这一原则,法官和陪审官应积极主动地搜集证据,全面客观地查明案件事实真相,不受控辩双方在法庭上提出的证据范围的限制,必要时可以在法庭之外实施调查;同时,检察官在提起公诉时应将侦查卷宗及其所掌握的证据一并移送法院,使法院有机会在开庭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笔者注。
|
[43] | 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贺卫方、高鸿钧译,三联书店:1990年版,页175。
|
[44] | 陈瑞华,见前注[1],页320。
|
[45] | 赫尔曼,见前注[4]。转引自陈瑞华,见前注[1],页320—321。
|
[46] | 平均安治:《修订刑事诉讼法讲义》第1卷,有斐阁1954年版,页6。
|
[47] |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页270。
|
[48] | Jenny Mcewan,Evidence and the Adversarial Process,Blackwell Publishers,1992,P.4.转引自陈瑞华,见前注[1],页305。
|
[49] | 乔恩.R.华尔兹:《刑事证据大全》,何家弘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页7。
|
[50] | 陈瑞华,见前注[1],页313。
|
[51] | 哈罗德.伯尔曼:《美国法律讲话》中译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年版,页24—34。
|
[52] | Jenny Mcewan,supra note[8].pp.6—7。转引自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页313。
|
[53] | 伯尔曼,见前注[14],页28。
|
[54] | 特德·杰斯特:“我们与犯罪作斗争一直失败”。《国外法学》1982年第3期。
|
[55] | 乔治·W·皮尤:“美国与法国刑事司法制度之比较”,《法学译丛》1986年第4期。
|
[56] | 杰斯特,见前注[17]。
|
[57] | Esmein,supra note[20].转引自陈瑞华,见前注[1],页322。
|
[58] | 土本武司:《刑事诉讼法要义》,有斐阁。1991年版,页16。
|
[59] | 陈光中主编:《外国刑事诉讼程序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页23。
|
[60] | 埃尔曼,见前注[6],页90。
|
[61] | 徐友军:《比较刑事程序结构》,现代出版社1990年版,页24。
|
[62] | 谷国文:“现代刑事审判模式评析”,《法商研究》1998年第1期。
|
[63] | 左卫民、周长军:《刑事诉讼的理念》,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页75。
|
[64] | 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与评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页698。
|
[65] | 左卫民、周长军,见前注[26],页77—78。
|
[66] | 谷国文,见前注[25]。
|
[67] | 陈光中主编:《中国法律教程》,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页31。
|
[68] | 国际公约中关于公平审判的最低标准主要有:《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及政治权利国际盟约》、《欧洲人权公约》、《美洲人权公约》等。参见陈瑞华,见前注[1],页411—415。
|
[69] | 参见《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页249。
|
[70] | 有关诉讼功能问题的论述,可以参见汪建成:“诉讼功能论”,《中国法学》1994年第4期;王新清、赵旭光:“略论刑事诉讼的功能——从刑事程序法的视角”,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张爱球:“诉讼功能论”,《政法论坛》2000年第1期。
|
[71] | 王新清、赵旭光,同上注。
|
[72] | 曾康,见前注[52],页350。
|
[73] |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页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