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司法院、国立政治大学法律研究所(合译):《美国法律整编·代理法信托法》,法治斌、赖源河译,司法院印行1987年6月,页1。
|
[2] | 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页234。
|
[3] | 王泽鉴:《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页440。
|
[4] | 李锡鹤:《民法哲学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页284—285。
|
[5] | 魏振瀛主编:《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页169;另参见寇志新:《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页244。
|
[6] | 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页669。
|
[7] | 郑冲、贾红梅译:《德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页31。
|
[8] | 王书江译:《日本民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页21。
|
[9] | 费安玲、丁玫译:《意大利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页370。
|
[10] | 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中国制出版社1999年版,页456。
|
[11] | 李双元、温世扬主编:《比较民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页188。
|
[12] | 梁慧星,见前注[2],页235。
|
[13] | 远藤浩、川井健等:《民法(1)总则》,有斐阁双书1987年版,页175;另见山本敬三:《民法讲义一总则》,解亘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页231、241;也见施启扬:《民法总则》,三民书局2002年6月增订版,页171。
|
[14] | 郑玉波:《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页405、409。
|
[15] | 黄立:《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页391—392。
|
[16] | 梅迪库斯,见前注[6],页671。
|
[17] | 王利明:《民商法研究》(第5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页85。
|
[18] | 司法院、国立政治大学法律研究所(合译),见前注[1],页4。
|
[19] | Michael B.Metzger,Jane P.Mallor,A.James Barnes,Thomas Bowers & Michael J.Phillips,Business Law and the Regulatory Environment:Concepts and Cases,Richard D.Irwin,Inc.1991,P.800.
|
[20] | 区别论为德国Paul.Laband氏的创见,认为委任与授权应严格区别开来,授权行为与委任等基本法律关系相互独立、互不牵连,授权行为具有独立性(章烈华:“论我国现行外贸代理制度”,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2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页768)。
|
[21] | 施米托夫:《国际贸易法文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页381、392。
|
[22] | 胡长清:《中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页207。
|
[23] | 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王晓晔、邵建东、程建英、徐国建、谢怀式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页821。
|
[24] | 王泽鉴,见前注[3],页451。
|
[25] | 王书江、殷建平译:《日本商法》,煤炭工业出版社1994年版,页122。
|
[26] | 、杜景林、卢谌译:《德国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页183。
|
[27] | 江帆:《代理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页127。
|
[28] | 王利明,见前注[17],页93。
|
[29] | 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重要草稿介绍》,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1版。
|
[30] | 李文江、王诗俊:“民商法中的间接代理”,《经济与法》2002年第2期,页38—39。
|
[31] | 王书江译,见前注[8],页21。
|
[32] | 杜景林、卢谌译,见前注[26],页34。该条该款的翻译笔者同样参考了另外两个译本:“代理人在其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所做的意思表示,直接为被代理人和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无论是明确表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所做的意思表示,还是根据情况可以判定是以被代理人名义所做的意思表示,均无区别。”——郑冲、贾红梅译,见前注[7],页31;“某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所做出的意思表示,直接发生有利和不利于被代理人的效力。该意思表示是否明示地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做出,或情况是否表明该意思表示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做出的,并无区别。”——陈卫佐(译注):《德国民法典(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页54。笔者取第一种翻译版本。
|
[33] | 余延满:《合同法原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页692。
|
[34] | 王利明,见前注[17],页105。
|
[35] | 远藤浩、川井健等著,见前注[13],页188。
|
[36] | 海因·克茨:《欧洲合同法(上卷)》,周忠海、李居迁、宫立云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页352。
|
[37] | J.Dennis Hynes,Agency,Partnership,and the LLC.2nd ed,St.Paul,Minn.West Group,2001,p.142
|
[38] | L.B.Curzon,Dictionary of Law 6th ed,Pe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2.p 330.
|
[39] | Black’S Law Dictionary 5th ed,St.Paul Minn.,West Publishing Co,1979,p 1369.
|
[40] | 余延满,见前注[33],页692。
|
[41] | 当然,如果严格从逻辑上分析,不知道具体的委托人是谁本身就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知道委托关系,但不清楚委托人是谁;另一种是既不知道委托关系的存在,更不知道委托人是谁。但是,后种解释与我们汉语的语言习惯不符。正如上点所述,如果真的是这样一种内容,汉语通常的表述方式不会是“第三人不知道具体的委托人是谁”,而应该是“第三人不知道还存在着委托人”。
|
[42] | J.Dennis Hynes,Aency,Partnership,and the LLC.2nd ed.,St.Paul,Minn West Croup,2001,pp.154—156.
|
[43] | 王利明,见前注[17],页111。
|
[44] | J.David Reitzel,Gordon B.Severance,Michael J.Garrison & Ralph D.Davis.Contemporary Basines.Law and the Legal EZ Environment:Principles and Cases,5th ed,McGraw—Hill,Inc.,1994,p.796.
|
[45] | 司法院、国立政治大学法律研究所(合译),见前注[1],页248。
|
[46] | 施米托夫,见前注[21],页393。
|
[47] | 克茨,见前注[36],页352。
|
[48] | 方新军:“对我国合同法第402、403条的评说——关于两大法系代理理论差异的再思考”,《北大法律评论》第4卷第2辑,页543。
|
[49] | See Morton J.Horwitz.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Law(1870—1960),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PP·40
|
[50] | Arthur Corbin,Quasi—Contractual Obligations,21 Yale Law Journal 533,543(1912).
|
[51] | See Warren Seavey,The Rationale of Agency,29 Yale Law Journal 859,(1920).
|
[52] | J.Dennis Hynes,Agency,partnership,and the LLC.2nd ed.,St.Paul,Minn.West Group,2001,PP.149—150
|
[53] | 克茨,见前注[36],页353。
|
[54] | J.Dennis Hynes,Agency,Partnership,and the LLC.2nd ed,St.Paul,Minn.West Croup,2001,p.146.
|
[55] | Ronald A.Anderson,Ivan Fox & David P.Twomey,Business Law and the Legal Environment,South—Western Publish—ing Co.,1993,p.776.
|
[56] | See Jiil E.Martin,Modern Equity,,14th ed.,London Sweet&Maxwell Ltd.,1993,p 48.
|
[57] | 刘家兴:《民事诉讼法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页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