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私拟宪草”这一术语乃民国学者所创,1933年出版的《各方私拟宪草条文分类汇纂》一书即收录了十份“五五宪草”制定时期的私拟宪草。顾名思义,私拟宪草乃非官方宪法草案,然此定义实嫌过于简单。在参阅数十份私拟宪草以及参酌制定者背景的基础上。笔者以为,不妨将“私拟宪草”定义为:凡自然人或政党不以立法者身份拟定的宪法草案.且未进入官方立法程序者,皆可视为私拟宪法草案。
|
[2] | 康有为,见前注[32],页1496。
|
[3] | 汤志钧,见前注[46],页617—618。
|
[4] | 李庆芳、王登义,见前注[39]。
|
[5] | 张知本:《宪法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页3—4。
|
[6] | 同上注,页4。
|
[7] | 吴贯因,见前注[7],页1507。
|
[8] | 席聘臣:“席聘臣拟宪法草案”,《宪法新闻》1913年第6期。
|
[9] | 梁启超,见前注[17],页1359。
|
[10] | 姜廷荣:“姜廷荣拟宪法草案”,《宪法新闻》1913年第23期。
|
[11] | 曾业英:《蔡松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页646。
|
[12] | 王宠惠,见前注[18],页1。
|
[13] | 《民立报》1913年3月28日,转引自张学继:“民国初年的制宪之争”,《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2期,页54。
|
[14] | 李庆芳、王登义,见前注[39]。
|
[15] | 李新、李宗,见前注[20],页198。
|
[16] | 李新、李宗,见前注[20],页198。
|
[17] | 库伦为外蒙古一重要城市,清廷于1756年在此设驻库伦办事大臣。此外,清廷在外蒙还设有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参赞大臣和阿尔泰办事大臣。辛亥革命后,库伦率先独立,成立所谓“蒙古国”,并影响至乌里雅苏台等地。所以民初所谓“库伦问题”,实指外蒙古独立一事。在《东方杂志》第九卷第九号“中国大事记”中刊载有库伦与西藏以“国家”名义私订的协约。
|
[18] | 彭世躬:“彭世躬拟民国宪法草案”.《宪法新闻》1913年第21期。
|
[19] | 李庆芳、王登义,见前注[39]。
|
[20] | 席聘臣,见前注[54]。
|
[21] | 梁启超,见前注[17],页1360。
|
[22] | 梁启超,见前注[17],页1360。
|
[23] | 何震彝,见前注[31]。
|
[24] | 康有为,见前注[32],页1415。
|
[25] |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三联书店2000年版,页11。
|
[26] | 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页42—43。
|
[27] | 佐藤三郎:《民国之精华》,北京写真通讯社编1916年版,页95。
|
[28] | 陈玉堂,见前注[72],页402。
|
[29] | 程燎原:《清末法政人的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页137、380。
|
[30] | 陈玉堂,见前注[72],页364。
|
[31] | 范忠信:《梁启超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
[32] | 陈玉堂,见前注[72],页384。
|
[33] | 张学继:“有贺长雄、古德诺与民国初年宪政体制的演变”,《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4期。
|
[34] | 马良、毕葛德:“马良君与毕葛德君之宪法一夕谈”,《宪法新闻》1913年第9期。
|
[35] | 王宠惠,见前注[18],页55—56。
|
[36] | 王宠惠,见前注[18],页56。
|
[37] | 杨幼炯:《中国政党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页48。
|
[38] | 张玉法:《中国现代政治史论》,东华书局印行1988年版,页57。
|
[39] | 张玉法,见前注[24],页173。
|
[40] | 张玉法,见前注[24],页425。
|
[41] | 宋教仁:“代草国民党大政见”,《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册),翦伯赞、郑天挺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页346—347。
|
[42] | 荆知仁:《中国立宪史》,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页204。
|
[43] | 张耀曾,见前注[22],页73。
|
[44] | 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页306。
|
[45] | 康有为,见前注[32],页1490。
|
[46] | 王登义:“王登义拟宪法草案”,《宪法新闻》1913年第10期。原文不清晰,缺二字(笔者注)。
|
[47] | 谢振民,见前注[94],页307。
|
[48] | “广西亦宣言自治”,北京《顺天时报》1921年6月20日。转引胡春惠,见前注[3],页308。
|
[49] | 胡春惠,见前注[3],第五章及第六章。
|
[50] | 胡春惠,见前注[3],页179—180。
|
[51] | 胡春惠,见前注[3],页248。
|
[52] | 胡春惠,见前注[3],页173。
|
[53] | 此十份私拟宪草的章节分别按以下体系进行排列: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人民之权利与义务,此章第一节公民权义,第二节政权;第三章治权,此章第二节中央政制是按国民政府、总统、立法院、行政院、司法院、考试院以及监察院等机关进行划分;第四章国民生活及教育;第五章宪法之保障解释修改及其他。显然,其体例结构受到了孙中山的“权能分治”、“五权分立”宪政思想的影响。
|
[54] | 张知本,见前注[51],页3。
|
[55] | 唐德刚:《胡适杂忆》,华文出版社1990年版,页62。
|
[56] | 王宠惠,见前注[18].页1。
|
[57] | 清末的私拟宪草中,笔者已经收藏有《假定中国宪法草案》(张伯烈起草)的复印件。另据俞江所著:“两种清末宪法草案稿本的发现及初步研究”一文,我们可知在中国第一历史博物馆也保存着两份清末宪草稿本,其中一份由日本法学家北鬼三郎起草,根据本文对于私拟宪草所下定义,二者均可视为私拟宪草。
|
[58] | 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页248。
|
[59] | 各宪草文本详见夏新华、胡旭晟:《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页197—442。
|
[60] | 参见何勤华、李秀清:《外国法与中国法》一书中之“‘梁启超宪草’与民国初期宪政模式的选择”一文,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页76—111。
|
[61] | 夏新华:“近代中国宪政史料编辑的意义与价值”,《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2期。
|
[62] | 吴贯因:“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民国经世文编·法律》(二).经世文社编1914年版,页1505。
|
[63] | 毕葛德:“毕葛德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宪法新闻》1913年第15期。
|
[64] | 李庆芳:“宪法拟案弁言”,《宪法新闻》1913年第1期。
|
[65] | 司马城辑:“进步党资料一束”,《近代史资料》总73号,《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页178。
|
[66] | 张玉法:“编印《清末民初期刊汇编》序”,《清末民初期刊汇编》(14),经世书局1985年版,页1。
|
[67] | 宪法新闻社:“本杂志扩张广告”,《宪法新闻》1913年第22期。
|
[68] |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笔者校勘,《宪法新闻》虽然刊布的私拟宪草最全,但印刷不甚清晰,而《不忍》杂志、《民国经世文编·法律》、《法政杂志》等字迹较为清晰,故后三者版本更好。
|
[69] | 司马城,见前注[10],页178—183。
|
[70] | 司马城,见前注[10],页179。
|
[71] | 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页71。
|
[72] | 梁启超:“进步党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民国经世文编·法律》(一),经世文社编1914年版,页1361—1362。
|
[73] | 王宠惠:“中华民国宪法刍议”,《王宠惠先生文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页48—50。
|
[74] | 汪荣宝:“汪荣宝拟宪法草案”,《宪法新闻》1913年第4期。
|
[75] | “枪毙张振武、方维之惨史”,《民立报》1912年8月21日,转引自李新、李宗:《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一卷(上)中华书局1987年版,页118。
|
[76] | “张振武案之善后策——武力解决”,《民权报》1912年8月21日,同上注,页121。
|
[77] | 张耀曾:《宪政救国之梦——张耀曾先生文存》,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页76。
|
[78] | 章士钊:“章士钊总统制内阁制之解释”,《宪法新闻》1913年第1期。
|
[79] | 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版,页420。
|
[80] | 曾业英:《蔡松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页646—647。
|
[81] | 梁启超,见前注[17],页1516。
|
[82] | 吴贯因,见前注[7],页1516。
|
[83] | 汪荣宝,见前注[19]。
|
[84] | “各党宪法讨论会第七次常会纪要”,《宪法新闻》1913年第5期。
|
[85] | 春风:“王君宠惠〈宪法刍议〉批评”,《宪法新闻》1913年第14期。
|
[86] | 何震彝:“何震彝拟宪法草案”,《宪法新闻》1913年第4期。
|
[87] | 康有为:“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民国经世文编·法律》(一),经世文社编1914年版,页1432。
|
[88] | 王宠惠,见前注[18],页73。
|
[89] | 王宠惠,见前注[18],页32—37。
|
[90] | 张玉法,见前注[24],页421。
|
[91] | 梁启超,见前注[17],页1362。
|
[92] | 梁启超,见前注[17],页1362。
|
[93] | 康有为,见前注[32],页1471—1472。
|
[94] | 李庆芳、王登义:“李庆芳宪法拟案评”,《宪法新闻》1913年第1期。
|
[95] | 梁启超,见前注[17],页1363。
|
[96] | 李庆芳、王登义,见前注[39]。
|
[97] | 梁启超,见前注[17],页1364。
|
[98] | 王宠惠,见前注[18],页42。
|
[99] |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页930。
|
[100] | 王宠惠,见前注[18],页43。
|
[101] | 章太炎:“复北洋法政学堂教习今嘉幸井书”,《章太炎政论选集》(下册),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页617—618。
|
[102] | 康有为:“废省论”,《康有为政论集》(下册),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页742。
|
[103] | 杨幼炯,见前注[83],页61。
|
[104] |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页5。
|
[105] | 司马城,见前注[10],页178—179。
|
[106] | 详见夏新华、刘鄂:“民国初年四党宪法讨论会及其意义”,《湘潭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