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例如我国合同法总则第42条(缔约过错责任)、第53条第2款(故意及重大过失免责的格式条款无效)、第54条第2款(乘人之危)、第58条(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后的过错责任)等等,从文义上看,合同法分则如下条文直接规定了过错责任,第189条(赠与人故意、重大过失)、第191条(赠与人故意)、第303条(客运过程中旅客自带物品的毁损灭失)、第338条(技术开发合同)、第374条(保管合同)、第394条(仓储合同)、第406条(委托合同)。
|
[2] | 梁慧星(课题组负责人):《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页305。
|
[3] | 王利明主编:《民法典·侵权责任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页12。
|
[4] | 王利明:《违约责任论(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页109;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页68、69 。
|
[5] | Prosser, ibid, p. 160
|
[6] | 取自美国侵权法案例:Helling v. Carey, 83 Wash. 2d 514, 519 P. 2d 981, 67 A. L. R. 3d 175(1974).
|
[7] | Dobbs, ibid, p. 100.
|
[8] | Dobbs, ibid, p.275.
|
[9] | 德国学者曾针对主观说指出:“批评(客观标准)是一种乔装打扮的危险责任,这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到利益衡量中去。”Munchener Kommentar zum Burgerlichen Gesetzbuch, Band 2, 5. Aufl.,2007, S.723.
|
[10] | (美)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著:《普通法》,冉昊、姚中秋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页94。
|
[11] | 当然,这不是说,在具体案件中不能出现针对心态的责难。如果查明,当事人确有不应疏忽的疏忽,或不该大意的大意,当然可以对这种不当心态加以责难,但心态并非必需,当事人没有疏忽或大意,如果行为没有达到应然的标准,同样不能逃脱过失评判。
|
[12] | “故意”要求对义务违反(Pflichtverletzung)的明知,这在德国私法中是支配学说。Larenz, Schul-drecht, Bd. I, Allg. lTeil,14 Aufl.,1987,S281 f.
|
[13] | 喻敏:“对侵权行为法中过错问题的再思考”,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9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页228 。
|
[14] | 王家福主编、梁慧星副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侵权行为部分由王卫国教授撰写),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页458。
|
[15] | 王利明、杨立新:《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国法精要系列),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页45。
|
[16] | 王家福主编、梁慧星副主编,见前注[5],页459-460。
|
[17] | 参见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页456-457 。
|
[18] | 王利明,见前注[4],页109;张新宝,见前注[4],页70-71。
|
[19] | 张新宝,见前注[4],页72。
|
[20] | 王利明,见前注[8],页512以下。
|
[21] | 张新宝,见前注[4],页75-76。
|
[22] | 王利明、杨立新,见前注[6],页47。
|
[23] | 王家福主编、梁慧星副主编,见前注[5],页471。
|
[24] | 我国刑法学教科书中,故意区分出“直接故意”(追求的故意)与“间接的故意”(放任的故意),在德国刑法学中,故意存在三种形式,即“蓄意”( Absicht,相当于我国学理中的直接故意)、“直接故意”(direkterVorsatz,相当于我国学理中的间接故意)及“条件故意”(bedingter Vorsatz) 。 Claus Roxin,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and I,4. Aufl,2006,S438ff.(‘Absicht''),S444ff(‘direkter Vorsatz''),S. 445ff.(‘bedingter Vor-salz’).
|
[25] | 四环素早在1948年即开始用于临床。1950年,国外有报道四环素族药物引起牙着色;其后又陆续报道四环素沉积于牙、骨骼以至指甲等,而且还能引起釉质发育不全。在这方面,国内直至70年代中期方引起注意。http://news. xinhuanet. com/health/2005-01/31/content-25 30222. htm
|
[26] | 这是美国法上的著名案例:The T. J. Hooper, 60 F. 2d 737 (2d Cir. 1932).
|
[27] | 直到十九世纪末,美国的判例还在坚持“任何陪审团均不得声称,为同行业所普遍采取的通常行为方式是一种过失的行为方式。” Titusv.Bradford, B.&K. R. R,136 Pa. 618, 20 A. 517, 518 (1890) 。
|
[28] | 采自美国侵权法案例:United States v. Carroll Towing Co. 159 F. 2d 169 (2d Cir. 1947)。正是在这个案件中,法官勒尼德·汉德(Learned Hand)提出了著名的汉德公式。
|
[29] | 需要将“过错”与“过错的认定”加以区分。过错的认定是一个过程,是从事实认定开始的,但以价值评判结束,过错与否作为一项价值判断就是这个过程的终点。
|
[30] | 这个例子仅仅说明,有些情况下过错可以发挥切断事实原因的功能。至于过错与因果关系远为复杂的相互纠缠,需要另文详述,此不叙及。
|
[31] |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册),王晓哗、邵建东、程建英、徐国建、谢怀栻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页45-46。
|
[32] | 参见我国民法通则第10条。
|
[33] | 参见我国民法通则第2、3 、4条。
|
[34] | 在普通法上,一般过失是指,制造了可预见的不合理伤害风险,或者未予避免这种风险。HenryTerry, Negligence, 29 Harv. L. Rev. 40 (1915)。
|
[35] | 参见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Karl Larenz, Methodenlehre der Re-chtswissenschaft, 6 Aufl.. 1991. S. 119ff.
|
[36] | 正是基于督促社会成员积极采纳更安全行为方式之考虑,德国民法典编订委员会将第二次草案中“通常的注意”( die ubliche Sorgfalt)提高为“必要的注意”( die im Verkehr erforderliche Sorgfalt) 。 Siehe Prot. I187;302f.,insbes. 303 Anm. 1(Redaktionskommission).
|
[37] | 丁玫:《罗马法契约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页156-157。
|
[38] | 德国民法典第276条第2款。
|
[39] | Siehe Prot. I 187;302f.,insbes. 303 Anm. 1(Redaktionskommission).
|
[40] | 例如,一个正派的商人的注意(德国商法典第347条);一个正派的有良知的业务管理人的注意(德国股份公司法第93条);一个正派的有良知的监事的注意(德国股份公司法第116条);一个正派的业务管理人的注意(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第43条);一个正派的企业经营人的注意,BGHZ 31, 358, 367.
|
[41] | William L. Prosser, Handbook of the Law of Torts, West Publishing Co.,1971,4thed.,p. 150.
|
[42] | Prosser, ibid, p. 151.
|
[43] | Prosser, ibid, p. 158.
|
[44] | Prosser. ibid. n. 159.
|
[45] | Prosser, ibid, p. 157.
|
[46] | Prosser, ibid, p. 161.
|
[47] | John G Fleming, the Law of Torts, Law Book Company, 1998, 9th ed,p. 118.法国学者指出,在认定行为是否构成过失时,法国法官的做法是将行为与善良家父会采取的行为相比较,“善良家父”与普通法上的“理性人”(l''homme raisonnable)无异。Philippe Brun, Responsabilité civil extracontractuelle, Litec, led, 2005,no356.
|
[48] | Katz/Wagner, Deliktsrecht,10. Aufl.,2006,S.75,Rn182.
|
[49] | 取自英国著名案例:Stone v. Bolton [1950] 1 K. B. 201; Bolton v. Stone [1951] A. C. 850.
|
[50] | 英国上议院关于球场保有人不构成过错的认定是恰当的,但基于这一认定排除了球场一方的赔偿责任则值得商榷。由于这进一步涉及严格责任(或者危险责任)的法理探究,本文不再加以深入阐发。
|
[51] | Begr. des RegE,BG-Drucks. 14/7752 S. 16, 26.
|
[52] | 除非患有精神分裂,也就是完全的精神失常,才能被认定为无过错能力。Munchener Kommentarzum Burgerlichen Gesetzbuch, Band 5,4. Aufl.,2004,S. 1956.
|
[53] | Munchener Kommentar zum Burgerlichen Gesetzbuch, Band 5,4. Aufl.,S. 1962-1963.
|
[54] | 这与美国法律协会主持编订的美国侵权法第二次重述基本一致:除非行为人是一名儿童,否则为免于过失而应遵守的行为标准是一个明理之人在类似情形下的行为标准(§283);如果行为人是一名儿童,为免于过失而应遵守的行为标准是一个类似年龄、智力及经验的明理之人在类似情形下的行为标准(§283A)。
|
[55] | Dan B. Dobbs, The Law of Torts, 2000,St Paul, Minn.,West Group, pp. 294-300.
|
[56] | Philippe Brun, Responsabilite civil extracontractuelle,no356.
|
[57] | Jean-Philippe Levy et Andre Castaldo, Histoire du droit civil, 1ed, Dalloz, 2002, p. 922.
|
[58] | 无论对未成年人适用何种标准,真正的效果还是对其监护人尤其是父母发生影响。因为未成年人多数并无独立财产,要求其承担一项赔偿义务同时就意味着延期履行,这时,父母会考虑子女的心理及成长负担而尽力代为履行。
|
[59] | Roxin,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and I,S64ff.(‘Zweck und Rechtfertigung von Strafe undMaβregeln'');Wessels/Beulke,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37. Aufl.,2006,5119;Helmut Frister, Strafrecht,Allgemeiner Teil, 2006,S. 15ff.
|
[60] | Dieter Medicus, Schuldrecht, Allgemeiner Teil, 17. Ault.,2006,S. 119ff.
|
[61] | Munchener Kommentar zum Burgerlichen Gesetzbuch, Band 5,4. Aufl.,S. 1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