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参见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页15。
|
[2] | 江怡:“康德的‘图式’概念及其在当代英美哲学中的演变”,《哲学研究》2004年第6期,页35;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中在此处的表述是“图型”、“图型法”。参见(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页140。
|
[3] | 参见叶渭生主编:《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页420以下。
|
[4] | 梁宁建,见前注[1],页206-208。
|
[5] | 参见鲁忠义、彭聃龄:《语篇理解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页120以下。
|
[6] | 涂纪亮:《现代西方语言哲学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页557。
|
[7] | 参见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页174以下。
|
[8] | 参见鲁忠义、彭聃龄,见前注[5],页106。
|
[9] |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页177。
|
[10] | 涂纪亮:《现代西方语言哲学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页557。
|
[11] | 参见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页248;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页765。
|
[12] | (德)参见耶塞克:《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页583。
|
[13] | (日)参见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页345。
|
[14] | (日)参见西田典之:《日本刑法总论》,刘明祥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页415 。
|
[15] | (日)参见大谷实:《刑法总论》,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页230。
|
[16] | 高铭暄,见前注[10],页249。
|
[17] | 参见王政勋:《正当行为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页394。
|
[18] | 参见蔡雪冰、贺秋华:“自救行为论”,《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页547;贺秋华:“自救行为论”,《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4期,页31。
|
[19] | 参见刘伟、管从进:“论自救行为”,《兰州学刊》2006年第1期,页195 。
|
[20] | 大塚仁,见前注[12],页338;(日)大谷实:《刑法各论》,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页256;(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各论》,刘明祥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页214。
|
[21] | 在我的调查中不要求回答构成何种罪名,但个别研究生在问卷上写明“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也有个别同学写道“构成犯罪,但构成何种罪名值得研究”。在我和几位刑法教授的讨论中,大家对于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没有异议,但对构成何种犯罪则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本案行为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有人认为构成破坏生产经营罪。
|
[22] | 参见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路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页804。
|
[23] | 参见周永坤:“婚内强奸罪的法理学分析”,《法学》2000年第10期,页16。
|
[24] | 风笑天:《社会学调查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页173。
|
[25] | (意)加罗伐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页44。
|
[26] | 转引自(德)考夫曼:《法律哲学》,刘幸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页85。
|
[27] | 参见梁根林:《刑事政策:立场与范畴》,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页201以下。
|
[28] | 苏力:《道路通向城市》,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页240。
|
[29] | 刘庆:“女研究生与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对比调查分析—以华中地区某高校为个案”,《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页72,73 。
|
[30] | (美)波斯纳:《超越法律》,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页403。
|
[31] | (美)波斯纳:《性与理性》,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页147。
|
[32] | 舒国滢等:《法学方法论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页358。
|
[33] | 参见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页337-3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