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见《维也纳条约法公约》(1969年)第2条第1款(丁)项。
|
[2] | 参见中国政府1997年6月20日致联合国秘书长照会,www.hab.gov.hk/file_manager/tc/doc.ts.
|
[3] | 见《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25条。
|
[4] | 见前注[2]。
|
[5] | 见《维也纳条约法公约》(1969年),第22条第1款。
|
[6] | 见《维也纳条约法公约》(1969年)第23条第4款。
|
[7] | 该内容在此后的多次审议结论中被引用,参见ccPR/c/HKG/co/2.
|
[8] | International Legal Materials(ILM),(1997),PP.1675—83,1684—91.
|
[9] | 见《香港人权法案条例》第II部香港人权法案第21条。
|
[10] | 中国政府后于1998年10月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现尚待批准生效。
|
[11] | ILM(1997)PP.1675—83;UKTS(1997)80,PP.21—31.
|
[12] | 见《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50条。
|
[13] | 见《基本法》第45条、第68条。
|
[14] | 见人权事务委员会文件CCPR/c/HKG/CO/2,Mar.30.2006。
|
[15] | 见《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四编。
|
[16] | (英)A.奥斯特:《现代条约法与实践》(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页120—121。
|
[17] | 见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4条。
|
[18] | 奥斯特,见前注[16],页120—121。
|
[19] | 梁家杰:“给焯权的信”,香港《明报》2007年7月16日。
|
[20] | 周鲠生:《国际法》,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页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