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参见张丽卿:“客观归责理论对台湾地区实务判断因果关系的影响—以台湾地区‘最高法院’96年台上字第5992号判决为例”,《北方法学》2009年第5期;陈家林:《外国刑法通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页203-204。
|
[2] | 参见(德)克劳斯·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王世洲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页226,245。
|
[3] | 许玉秀:《当代刑法思潮》,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页391;参见克劳斯·罗克辛,同上注,页245-274。
|
[4] | 王振、董邦俊:“风险社会中的刑法回应”,《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
[5] | 克劳斯·罗克辛,见前注[16],页245-246。
|
[6] | 许玉秀,见前注[17],页11-14;刘仁文:“敌人刑法:一个初步的清理”,《法律科学》2007年第6期。
|
[7] | 姜涛,见前注[14]。
|
[8] | 参见薛晓源、刘国良:“法治时代的风险、危险与和谐—德国著名法学家、波恩大学法学院院长乌·金德霍伊泽尔教授访谈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3期;(德)乌尔斯·金德霍伊泽尔:“安全刑法:风险社会中的刑法危险”,刘国良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3期。
|
[9] | 乌尔斯·金德霍伊泽尔,同上注。
|
[10] | 薛晓源、刘国良,同上注。
|
[11] | 同上注。
|
[12] | 同上注。
|
[13] | 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1期。
|
[14] | 同上注。
|
[15] | 姜涛,见前注[14];王振、董邦俊,见前注[14];薛晓源、刘国良,见前注[22] 。
|
[16] | 参见许发民:“风险社会的价值选择与客观归责论”,《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
[17] | 参见董邦俊、王振:“风险社会中刑法人权保障机能之危机”,《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0年第1期。
|
[18] | 乌尔里希·贝克,见前注[6],页19。
|
[19] | 同上注,页57。
|
[20] | 同上注,页21、40
|
[21] | 同上注,页36。
|
[22] | 同上注,页37。
|
[23] | 参见“中国知网”(www. cnkl. net)
|
[24] | 参见郝艳兵:“风险社会下的刑法价值观念及其立法实践”,《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7期;赵书鸿:“风险社会的刑法保护”,《人民检察》2008年第1期;劳东燕:“公共政策与风险社会的刑法”,《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康伟:“对风险社会刑法思想的辩证思考”,《河北学刊》2009年第6期;杨帆:“基因犯罪初探:以风险社会为视角”,《犯罪研究》2009年第6期;王立志:“风险社会中刑法范式之转换—以隐私权刑法保护切入”,《政法论坛》2010年第2期;姜涛:“风险社会之下经济刑法的基本转型”,《现代法学》2010年第4期;李安:“社会风险的容忍边界—闹市飙车肇事案的刑法反应”,《政法论丛》2009第6期;田鹏辉:“论风险社会视野下的刑法立法技术—以设罪技术为视角”,《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3期,等等。
|
[25] | 参见马克昌:《刑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页29。
|
[26]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页325。
|
[27] | 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页462。
|
[28] | 参见(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文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页16-17。
|
[29] | 同上注,页18。
|
[30] | 同上注,页76。
|
[31] | 同上注,页35、12、40。
|
[32] | 同上注,页18。
|
[33] | 同上注,页18、38、21。
|
[34] | 同上注,页42、38 。
|
[35] | 同上注,页18。
|
[36] | 参见姜涛:“风险社会之下经济刑法的基本转型”,《现代法学》2010年第4期;王振、董邦俊:“风险社会中的刑法回应”,《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