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国维,见前注[1],页452、453。
|
[2] | 傅斯年先生说:“三代及近于三代之前期,大体上有东西不同的两个系统。这两个系统,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傅斯年,见前注[6],页181-182。
|
[3] |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页8。
|
[4] | 周谷城:《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页25。
|
[5] | 张富祥,见前注[4],页321。
|
[6] | 逄振镐:《东夷文化研究》,齐鲁书社2007年版,页258。
|
[7] | 张其均:“甲骨文之前更古老字体的推测”,《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
[8] | 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齐鲁书社1985年版,页458。
|
[9] | 国光红、陈光苏:“传上古风情的几个古文字”,《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
|
[10] | 王献唐,见前注[14],页39。
|
[11] | 李孝定编述:《甲骨文字集释》(第十卷),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五十,乐学书局有限公司1965年出版、2004年影印6版,页3201。
|
[12] | 参见徐中舒,见前注[19],页912;并云:“象人一正一倒之形,所会意不明”;刘兴隆,见前注[19],页310;并云:“象一人上下翻腾”。
|
[13] | 参见王宇信:《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页148。
|
[14] | 王国维,见前注[1],页455。
|
[15] | 参见《周礼·冬官考工记·韗人》:“II韗人为皋陶,长六尺有六寸。”
|
[16] | 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载《普列汉诺夫文集1 》,曹葆华译,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页417。
|
[17] | 《彖辞》原文为:“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笔者作了调整。
|
[18] | 恩格斯,见前注[72],页2。
|
[19] | 瞿同祖,见前注[76],页252。
|
[20] |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观堂集林》(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页451、452。
|
[21] | 蒙文通:《古地甄微》,载《蒙文通文集》(第四卷),巴蜀书社1998年版,页7。
|
[22] |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世不失职,遂济穷桑”。“该”即殷先王亥;“穷桑”在今山东曲阜一带。
|
[23] | 参见张富祥:《东夷文化通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页338、339。
|
[24] | 张富祥,见前注[4],页321、431。
|
[25] | 傅斯年:“夷夏东西说”,载《傅斯年全集》(第三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页213。
|
[26] | 周清泉:《文字考古》,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页182。
|
[27] | 胡澱咸:《甲骨文金文释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页405。
|
[28] | “解廌”即“解豸”,如《后汉书·與服志》:“法冠一曰柱后,或谓之解豸冠。解豸神羊,能别曲直。”
|
[29] | 王献唐,见前注[14],页37、38。
|
[30] |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页875;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页482。
|
[31] | 王献唐,见前注[14],页31。
|
[32] | 转引自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第一册),中华书局1996年版,页1。
|
[33] | 同上注,页2。
|
[34] | 贾文:“甲骨文从人、卩、大、女、子的义近形音字举例(一)”,《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
|
[35] | 王宇信、徐义华:《商代国家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页212、218。
|
[36] | 裘锡圭:“关于商代的宗族组织与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的初步研究”,载《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页290、328。
|
[37] | 王献唐,见前注[14],页 32。
|
[38] | 徐中舒,见前注[19],页999;刘兴隆,见前注[19],页566。
|
[39] | 吴大溦:“夷字说”,载《字说》,苏州振新书社,民国七年据光绪十二年刊本影印,页30。
|
[40] | 王献唐,见前注[14],页30、34。
|
[41] | 王献唐:“人与夷”,《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一辑,页203。
|
[42] | 周清泉,见前注[15],页343、367。
|
[43] | 周清泉,见前注[15],页347。
|
[44] |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页219。
|
[45] | 参见徐中舒,见前注[19],页896;刘兴隆,见前注[19],页493。
|
[46] | 见前注[33],页416。
|
[47] | 吴大溦:“叔字说”,载《字说》,苏州振新书社,民国七年据光绪十二年刊本影印,页33。
|
[48] | 王献唐,见前注[14],页36。
|
[49] | 何驽:“缴绒轴与矰矢”,《考古与文物》1996第1期。
|
[50] | 宋镇豪主笔:《商代史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页294。
|
[51] | 参见徐中舒,见前注[19],页463;刘兴隆,见前注[19],页250。
|
[52] | 周清泉,见前注[15],页266。
|
[53] | 傅斯年:“周东封与殷遗民”,载《傅斯年全集》(第三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页243。
|
[54] | 参见徐中舒,见前注[19],页942;刘兴隆,见前注[19],页524。
|
[55] | 吴大溦,见前注[28]。
|
[56] | 王献唐,见前注[14],页34、35。
|
[57] | 见前注[33],页963。
|
[58] | 李孝定编述:《甲骨文字集释》(第八卷),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五十,乐学书局有限公司民国五十四年出版民国九十三年影印六版,页2745、2746。
|
[59] |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中华书局2010年版,页354。
|
[60] | 参见于省吾,见前注[21],页297。该字被释为人名。
|
[61] | 王国维:“说俎”,载《观堂集林》(上),中华书局1959年版,页156-159。
|
[62] | 刘源:《商周祭祖礼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页314、318。
|
[63] | 参见徐中舒,见前注[19],页1015;刘兴隆,见前注[19],页573。
|
[64] |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下册),中华书局1998年版,页1232。
|
[65] | 胡澱咸:“释屖”,载《甲骨文金文释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页124、125。
|
[66] | 参见徐中舒,见前注[19],页996;刘兴隆,见前注[19],页 564。
|
[67] | 见前注[33],页909。
|
[68] | 见前注[33],页1680。
|
[69] | 白川静:《字统》,日本东京平凡社1994年版,页226。
|
[70] | 参见周清泉,见前注[15],页663、666、669。
|
[71] | 参见周清泉,见前注[15],页559-717。
|
[72] | 白川静:《金文通释》卷一上(1-7辑)第6辑,日本神户白鹤美术馆1964年版,页303。
|
[73] | 郭沫若:《出土文物二三事》,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页26。
|
[74] | 胡厚宣編:《戰後南北所見甲骨录》(中册),北京来薰閣書店1951年石印本,页51。
|
[75] | 白冰:《青铜器铭文研究》,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页305。
|
[76] | 周清泉,见前注[15],页663、666、669。
|
[77] | 白冰,见前注[64],页305。
|
[78] | 参见徐中舒,见前注[19],页582;刘兴隆,见前注[19],页310。
|
[79] | 王献唐,见前注[14],页36页。
|
[80] | 陈梦家:“佳夷考”,载顾刚、刘家升主编:《禹贡半月刊》,禹贡学会出版1936年第5卷第10期,页13。
|
[81] | 黎祥凤:《周易新释》,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页185。
|
[82] | 张富祥:“说夷”,《淄博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
|
[83] |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页19。
|
[84] | 参见《墨子·明鬼》。
|
[85] | 参见武树臣:“寻找最初的德—对先秦德观念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法学研究》2001年第2期。
|
[86] | 武树臣:“从箕子明夷到听其有矢—对《周易》明夷的法文化考察”,《周易研究》2011年第5期。
|
[87] |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版,页253。
|
[88] | 参见武树臣:“寻找最初的法—对古法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学习与探索》1997年第1期。
|
[89] |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下册),中华书局1998年版,页1229。
|
[90] | 于省吾:“释尼”,《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1963年第3期。
|
[91] | 王献唐,见前注[14],页39、40、132、134。
|
[92] | 见前注[48],页355。
|
[93] | 章太炎:“国学讲习会略说·第一章论语言文字之学”,载《章太炎讲国学》,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页17、1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