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参见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页462。
|
[2] | (日)前田雅英:《刑法总论讲义》,东京大学出版会2006年版,页114。
|
[3] | 黄常仁:“‘沧桑旧法’——论‘自杀共犯’及其可罚性之理论基础”,载许玉秀主编:《刑事法之基础与界限——洪福增教授纪念专辑》,台湾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页547。
|
[4] | 曲新久:“区分扩张解释与类推适用的路径新探”,《法学家》2012年第1期。
|
[5] | 参见钱叶六:“参与自杀的可罚性研究”,《中国法学》2012年第4期。
|
[6] | 参见(日)曾根威彦:《刑法学基础》,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页74。
|
[7] | 规范不禁止并不意味着行为合法,对此,后文会作详尽分析。
|
[8] | (德)克劳斯?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2卷),王世洲等译,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页98—99。
|
[9] | 王作富:《中国刑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页518。
|
[10] | 参见陈兴良:《判例刑法学》(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页162。
|
[11] | 参见冯军:“刑法的规范化阐释”,《法商研究》2005年第6期;冯军:“刑法中的自我答责”,《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
|
[12] | 参见王钢:“自杀的认定及其相关行为的刑法评价”,《法学研究》2012年第4期。
|
[13] | 参见王钢:“自杀行为违法性之否定——与钱叶六博士商榷”,《清华法学》2013年第3期。
|
[14] | (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冯韵文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页407。
|
[15] | (德)约翰内斯?韦塞尔斯:《德国刑法总论》,李昌珂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页20—21。
|
[16] | 自杀时可能对他人造成妨害(例如,自焚但危害公共安全)的以及军人战时自杀的除外,因为其对生命权之外的其他法益有侵害性。
|
[17] | 申柳华:《德国刑法被害人信条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页142。
|
[18] | 参见黄常仁,见前注[3],页539。
|
[19] | 参见迪尔凯姆,见前注[14]。
|
[20] | (美)乔治?弗莱彻:《反思刑法》,邓子滨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页245。
|
[21] | 参见顾明:“相约自杀案适用逮捕与否之研判”,《中国检察官》2014年第4期。
|
[22] | (日)山口厚:《从新判例看刑法》,付立庆、刘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页23。
|
[23] | 同上注,页107。
|
[24] | 黄荣坚:《基础刑法学》(上册),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页25。
|
[25] | 行为阻却违法(尤其是被害人承诺)的法理依据也就在这里。
|
[26] | 韦塞尔斯,见前注[15],页5。
|
[27] | 周光权:“常识主义刑法观”,《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1期。
|
[28] | 王钢,见前注[12]。
|
[29] | 刘艳红:“目的二阶层体系与‘但书’出罪功能的自洽性”,《法学评论》2012年第6期。
|
[30] | 转引自黄常仁,见前注[3],页541。
|
[31] | 转引自(德)阿图尔?考夫曼:《法律哲学》,刘幸义等译,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页248。
|
[32] | 罗克辛,见前注[8],页475。
|
[33] | 转引自(德)Neumann、Hassemer、Ulrich Schroth:《自我负责人格之法律——Arthur Kaufmann的法律哲学》,刘幸义等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页207。
|
[34] | 考夫曼,见前注[31],页244。
|
[35] | 按照自杀违法说的逻辑,我国《刑法》第275条仅规定了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没有限定只有故意毁坏“他人”财物的才构成本罪,因此,故意毁坏财物罪中的财物包括行为人本人的财物。
|
[36] | 考夫曼,见前注[31],页248—249。
|
[37] | 参见曾根威彦,见前注[6],页73。
|
[38] | 考夫曼,见前注[31],页248。
|
[39] | “即便说生命是一身专属的法益,但还是很难合理说明对合法行为的间接参与,就变成为违法的理由。”同时,参与自杀的当罚性极低,其实应该删除类似规定。参见曾根威彦,见前注[6],页74。
|
[40] | 参见周光权:《刑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页213。
|
[41] | 参见(日)松宫孝明:“结果反(无)价值论”,张小宁译,《法学》2013年第7期。
|
[42] | 罗克辛,见前注[8],页101。
|
[43] | 考夫曼,见前注[31],页248。
|
[44] | 迪尔凯姆,见前注[14],页11。
|
[45] | 参见陈洪兵:《人身犯罪解释论与判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页10。
|
[46] | 参见弗莱彻,见前注[20],页245。
|
[47] | 相反的观点认为,在假装自杀案件中,追随他人去死虽然是导致对方自杀的条件之一,但是对于具有正常判断能力的,而且明白自杀意思的人而言,追随他人去死对于自杀的决意来说是不是本质要素,还有疑问。在这种场合下,行为人只是赋予对方动机而已,被害人只是在动机、起因方面有错误,不能说人行为支配了死亡结果。因此,伪装自杀不应成立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应成立自杀参与犯罪。参见曾根威彦,见前注[6],页76。
|
[48] | 山口厚,见前注[22],页25。
|
[49] | 弗莱彻,见前注[20],页268。
|
[50] | 罗克辛,见前注[8],页547。
|
[51] | 在这种场合,是否有成立遗弃罪的可能,还值得研究。
|
[52] | 参见王钢,见前注[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