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转引自蒲鲁东:《什么是所有权》,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4页。
|
[2] | 刘进田:《人性预设与法律文化》,《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
[3] | 转引自袁仁贵主编:《对人的哲学理解》,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1页。
|
[4] | 周辅成:《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第617页。
|
[5] | (奥)弗洛姆:《为自己的人》,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55页。
|
[6] | (英)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25、394、351页。
|
[7] | (德)威廉·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5页。
|
[8]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393页。
|
[9] | 前引摩尔根:《古代社会》,第11页。
|
[10] | 魏振瀛、钱明星:《论所有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
|
[11] | (美)萨缪尔森、诺德素斯:《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第14页。
|
[12] |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85页。
|
[13] | 易小明:《人的本质的多重样态与中国封建传统伦理的家庭传销》,《求索》1998年第1期。
|
[14] | 马克恩:《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页。
|
[15] | 同上书,第51页。
|
[16] | 易小耐:《人的本质的层次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选择》,《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
[17] | 周毅:《市场经济与人性发展的互动》,《求是实刊》1998年第2期。
|
[18] | (意)朱塞佩格罗素:《罗马法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1页。
|
[19]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68页。
|
[20]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1页。
|
[21] | (美)摩尔根:《古代社会》上册,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6页。
|
[22] | 前引《荀子新注》,第55页。
|
[23] | 姜国柱、朱葵菊:《论人·人性》,海洋出版社1988年版,第32—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