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参见(台)王甲乙等著;《民事诉讼法新论》,台湾广益印书局印行1983年版,第377页。
|
[2] | 参见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与评价》,第259页。
|
[3] | 参见柴发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新编》,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第223页。
|
[4] | 参见(日)兼子一、竹下守夫著:《民事诉讼法》(中译书),第106页。
|
[5] | 参见(苏)阿.阿.多勃罗沃里斯基等著:《苏维埃民事诉讼》(中译本),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第202—203页。
|
[6] | 参见(美)Stephen A.salzburg著:《美国联邦证据法》(中译本),台湾司法周刊杂志社1958年版,第11页。
|
[7] | 参见(苏)B.K.普钦斯基著:《美国民事诉讼》(中译本),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第190页。
|
[8] | 参见李浩著:《民事举证责任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178页。
|
[9] | 参见沈达明编著:《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下册),中信出版社1991年版,第65页。
|
[10] | 参见兼子一、竹下守夫著:《民事诉讼法》(中译本),第106页。
|
[11] | 参见柯昌倍等主编:《民事证据在诉讼中的运用》,第252—253页。
|
[12] | 参见(台)黄栋培著:《民事诉讼法释义》第471页。
|
[13] | 参见(台)石志泉、杨建华、刘振强著:《民事诉讼法释义》,台湾三民书局印行1987年版,第326—327页。
|
[14] | 参见沈达明编著:《英美证据法》,中信出版社1996年版,第60页。
|
[15] | 参见(美)乔恩·R·华尔兹著:《刑事证据大全》(中译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21—324页。
|
[16] | 参见(日)兼子一、竹下守夫著:《民事诉讼法》(中译本),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05一106页。
|
[17] | 参见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与评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59页。
|
[18] | 参见柯昌信等主编:《民事证据在诉讼中的运用》,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251页。
|
[19] | [7]参见王锡三著:《民事诉讼法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4页。
|
[20] | 参见(台)黄培栋著:《民事诉讼释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2年版,第471页。
|
[21] | 参见(台)陈玮者著:《民事证据法研究》,1970年版,第43—45页。
|
[22] | 参见沈达明编著:《英美证据法》,第60—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