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详见后文。
|
[2] | 从1937年吴经熊著:《法律哲学研究》和高柳贤三(日)著:《法律哲学要论》出版,大陆至1982年黑格尔:《法哲学原理》,1983年沈宗灵著;《现代西方法律哲学》45年间无以法哲学为名的著译问世。
|
[3] | 以著译为例有:1987年,公丕祥:《马克思的法哲学革命》;张文显:《当代西方法哲学》;盛辛民;《社会主义法哲学》;戈尔丁:《法律哲学》;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1993年,张乃根;《西方法哲学史纲》;1996年,倪正茂:《法哲学经纬》。
|
[4] | 以法哲学为标题的代表著作为;德国,Helmat Coing,Grunzuge der Rechtsphilosophie,1993;Arthur Kaufmann,Rechtshilosophie,1997;意大利,Luigi Lombardi—Vallauri,Corso di Filosofia del Diritto,1981;西班牙,Niolas Maria Lopez—Calera,Filosofia del Derecho,1985;法国,Michel Villey,Philosophic du droit,1982。
|
[5] | A·Kaufmann/W·Hassemer(Hrsg.),Einfuhrungin Rechtsphilosphie und Rechtstheorie der Gegenwart,6 Auflage,1994.S.12—13.关于这两者关系的观点综述分别见:Martin Schulte,Rechtstheorie und Rechtsphilosphie,in:Erganzbares Lexikon des Rechtst Grupp 1—4.1996,Berlin,2/490;倪正茂;《法哲学经纬》,1996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677页及以下。
|
[6] | 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道格拉斯·N·胡萨:《刑法哲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更早一些的还有:法国,A.Franck,Philosophic du droit civil,1886;philosophic du droit Penal,1880;波兰,J.Makarewicz,Einfuhrung in die philosophie des Strafrechts.1906;W.Makowski,Die Grundlagen der Philosophic des Strafrechts,1917.
|
[7] | 详见Giorgio Del Vecchio,Lehrbuch der Rechtspbilosophie,1937年德译本,Berlin,Alfred Verdross,Abendlandische Rechtsphilosophie,1 963,Wien.
|
[8] | 科勒为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协会会刊:《法哲学与社会哲学文汇》(Arehiv fur Rechts—und Sozialphilosophie)的前身《法哲学与经济哲学文汇》(Arehiv far Rechts—und Wirtschaftsphilosophie,1907)的两创办人之一,时为德国柏林大学教授。
|
[9] | 该书由下列部分组成:导论:法哲学的任务、对象、意义;第一卷:法的概念;第二卷;法的产生;第三卷:法的观念;第四卷:法的体系;第五卷:法的遵守。
|
[10] | 摘自前引Giorgio Del Vecdio和Algred Verdross著作,其中有的作品出版年代不详。
|
[11] | 详见前引Giorgio Del Vecchio著作,S.1 95—206.
|
[12] | 前引Alfred Verdross著作,S.188.
|
[13] | Josef L Kunz Latein—Amerikanische Rechtsphilosophie im Zwanzigsten Jahrhundert,in:Archiv far Rechts—und Sozialphitosophie,1950—1951.S.227~239。
|
[14] | 西周是第一位将英语Philosophy译为哲学的日本学者。参阅《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第976页。
|
[15] | 详见梁启超:《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饮冰室丛书第五种,1926年;罗光:《中西法律哲学的比较研究》,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倪正茂:《法哲学经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
[16] | Hans Welzel.Gedanken gut Begriffsgeschichte der Rechtsphilosophie,in:Festschrift for Wilhelm Gallas zum 70 Geburtstag,1 973,S.1—5.18世纪著名的自然法著作列举如下:法国,摩莱里(Morelly),《自然法典》(code dela nature),1755,商务印书馆,1982年中译本;意大利,J.G.F.Finetti,De Principiis juris nature et gentium,1 764#德国,Theodor Schmalz,reine Naturreeht,1 795.
|
[17] | Aristoteles,Nikomachische Ethik,1134b,转引自Arthur Kaufmann/Winfried Hassemer(Hrsg.),Einfuhrung in RechtsphiIosophieand Rechtstheorie der Gegenwart。6.Aufl.1994.Heidelberg,S.41.Johann Gottlieb Fichte,Grundlage des Naturrechts——nach Prinzipien der Wissenschaftslehre.1796.
|
[18] | Rail Dreier,zum Verhaltnis von Rechtsphilosophie und Rechtstheorie,in:Volkmar Schanburg(Hrsg.),Philosophie des Rechts unddas Recht der Philosophie,1992,Frankfurt a.M.S.17.
|
[19] | 由于本文的任务,在此不可能对这一问题作深入讨论,在兴趣者可参阅;前引Arthur Kanfmaun/Winfried Hassemer共同主编的著作,第68页;Arthur Kaufmaun,Rechtsphilosophie,1997,Munchen,s.26及拙文《法哲学是什么?》载笔者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5—16页及注[50]。
|
[20] | 张乃根:《西方法哲学史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 53页及以下。相比黑斯蒂的英译本,沈叔平的中译本在名称上要忠实于原文一些,见《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只是将“Rechtslehre”译为“权利的科学”有待商议,这可能是受黑斯蒂英译“Science of Right”译法的影响。在德文中,“Rechtslehre”由“Recht”和“Lehre”组合而成,“Recht”,有主体权利又有客观规范之意,“Lehre”指学说。在康德那里,个人的权利与客观的法律是统一的,主体权利的客观化就是法律,法律所规定的就是主体权利,“Recht”就是这种统一的词的表达。因此“Recht”一词的最恰当的中文对应词应是曾流行于中国法学界的“法权”,“Rechtslehre”当作“法权学说”解,为尊重当今用语习惯,译为“法律学说”或“法的学说”可能比“权利的科学”更贴切一些。
|
[21] | Savigny,vom Beruf unserer zeit fur Gesetzgebung und Rechtswissenschaft,1814.中译本载法学教材编辑部等编:《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526页。
|
[22] | 前引Rodf Dreier文章,S.17.
|
[23] | 同上。
|
[24] | 参见前引Hans Welzel文章,S.1.
|
[25] | Giorgio del Vecchio,Lezioni Di Filosofia Del Diritto,1930.Milano,5.
|
[26] | Leibniz,Nova methodus disconda docondaequee Jurisprudentia,1667,P.II.§1 3、§43、§44.
|
[27] | 见前引Hans Welzel文章S.1.2.Rudolf Stammler,Lehrbuch der Rechtshilosophie,2.Aufl.1928.Berlin,S.1.Fn.1
|
[28] |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60页。
|
[29] | 同上,第11页。
|
[30] | Stahl,Philosophie des Rechts,3.Aufl.,1854,S.221 f.
|
[31] | Giorgio Del Vecchio,Lehrbuch der Rechtsphilosophie,1937年德译本,Berlin,S.7.
|
[32] | 例如胡果的体系为:一、实证法的哲学史,从希腊到康德,二、实证法的哲学的应用,三、法律人类学;四、私法的哲学考察。附录:公法。
|
[33] | 见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刑法与法哲学教授Ulfrid Neumann就法哲学概念的产生与演变于1997年5月20日给本文作者的回信。
|
[34] | 前引Hans Welzel文章,S.3.
|
[35] | 但究竟日本何时开始使用法哲学用语·手头尚无资料证明。据李贵连先生的考证与介绍,日本近代最早的法律辞书之一《佛和法律字汇》(藤林忠良、加太邦宪合编,1886年)中未有法哲学条目。文见李贵连:《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法学》(续),中外法学,1997年第5期,第4—5页。笔者也查阅了几本20世纪初中国翻译出版的日本法律词典,如1905年京师译学馆的《汉译新法律词典》,1912年商务印务馆的《汉译日本法律经济辞典》也没有发现收录有法哲学一词。
|
[36] | Junichi Aomi,The main Currents of legal philosophy in Japan,in:Archiv fur Rechts—und Sozialphilosophie 1958,S.558—563.
|
[37] | 参见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编译:《法学流派与法学家》,知识出版社,1981年。第428页。
|
[38] | 见前引Junichi Aomi文章,第5页。
|
[39] |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三联书店,1983年,第3页。
|
[40] | 同上,第10页。
|
[41] | 同上,第5页。
|
[42] | 见前引李贵连文章第50.5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