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中外法学  1998 

理论与实践:围绕法学教育的难题之一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References

[1]  除哲学、文化和社会原因外,这恐怕也是为什么对规则的确定性持怀疑态度的法律现实主义和批判法学派在英美普通法系国家较为流行的原因之一。
[2]  C.G.Landell:Harvard Celebration Speech,from Legal Education,edited by Martin Lyon Levine,Dartmouth,1993,pp.29—30.
[3]  From K.I.Hall,W.M.Wiecek and P.Finkelman:American Legal History,Cases and Material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pp.338—339.
[4]  同上,第339页
[5]  M.1.Levinc:Legal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Innovation:Law and Aging as a New Field of Law,from Legal Education.见注22,pp.564—579.
[6]  Harold J.Berman:The Crisis of Legal Education in America,26 B.C.L.Rev.347,350(1985).转引自Richard Stith:Can Practice Do Without Theory:Differing Answers in Western Legal Education,Indiana International & Comparative Law Review,Vol.4 No.I Fall 1993.
[7]  Richard Stith,见上注,p.3.
[8]  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洪德、杨静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13,312页。本文在北京大学于1990年5月举行的“法学教育研讨会”上第一次宣读时,也受到几位美国法学教授的非议除了他们没有弄清本文的真实意图外,这也证明了一些美国学者由于长期案例教学法的熏陶,反而不知其创始人。朗代尔.创立这一方法的初衷和实施这一方法的精义,越来越迷恋对于单纯效果的追求。
[9]  王晨光:《不同国家法律间的相互借鉴与吸收》,载于《比较法学的新动向》,沈宗灵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19至222页。
[10]  John H.Meryman:The Civil Law Traditio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p.67.
[11]  苏力:《法学本科教育的研究和思考》,《中国法律教育之路》,第68页。王利明:《合同法疑难案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页。
[12]  这些问题已经被美国的一些学者提出。一些大陆法系的学者提出法学教育应当使学生学会如何像法官那样思维。
[13]  方流芳、苏力、王健等人的文章,载于《中国法律教育之路》,贺卫方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王晨光:法学教育中的困惑——从比较视角去观察,《中外法学》1993年,第二期.
[14]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98年3月19日的一篇关于中国法学院的报导中谈到某一法学院拟以美国的案例教学法为模式进行设计和运作,该报导称:学生将在美国式的由十二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进行演练;教员将运用苏格拉底式教学法教授西方式法律推理。该报导是否属实,本文无法查证,引用于此,仅作佐证之用。
[15]  王健:中国的J.D.?——评“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中国法律教育之路》,第81至111页。
[16]  作者本人也曾主张以适用案例教学法作为法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见注1。故本文的用意并非在于否定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在于探讨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浓厚的大陆法系传统的制度中有效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同时又保持自身传统中合理并行之有效的成分。在更广泛的“法律移植”或“本土资源”等意义上,探讨如何能使具有我国特色的法学教育乃至法律体系得以发展。
[17]  同注3。
[18]  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第143页。
[19]  同上,第145页。
[20]  同上,第143至170页。
[21]  (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41页。
[22]  同上。第41,42页。
[23]  R.B.Schlesinger,H.W.Baade and P.E.Heraog:Comparative Law,Cases—Text—Materials.The Foundation Press,1988,pp.150,169.
[24]  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不,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第155页。
[25]  J.H.Merryman;The Civil Law Traditio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P.64。
[26]  同上。
[27]  卡佩里蒂等合著《意大利法律制度》,1961年,第89页,转引自沈宗灵:《比较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55页
[28]  (法)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289—305页。
[29]  同上,第305页。
[30]  (法)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319页。
[31]  David Sugarman:Legal Theory,the Common Law Mind and the Making of the Textbook Tradition,from Legal Theory and Commen Law,edited by William Twining,Basil Blackwell,1986,p.29.
[32]  同上,p.29
[33]  同上,P.30.
[34]  Brian Simpson:The Common Law and Legal Theory,from Legal Theory and Common Law,pp.10—24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