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See Osborn v.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22U.S.(Wheat.)738,866(1824).转引自Benjamin N.Cardozo,The Nature of the Judicial Process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21)p.169
|
[2] | 来栖三郎:《法律的解释与法律家》,《私法》,第11期.1954年第20,23页。
|
[3] | 沈宗灵:《论法律解释》,《中国法学》1993年第6期58页。
|
[4] | 梁启超:《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饮冰室合集·文集第六册》,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第60—61页。
|
[5] | 法律文化研究中心在1997年1月召开了关于法律解释的专题研讨会.这是颇有象征性意义的一项学术活动。
|
[6] | 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88页
|
[7] | 苏力:《解释的难题:对几种法律文本解释方法的追问》,《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
[8] | 罗堂庆:《论刑法司法解释的解释理论及基本原则》,《中国司法制度改革纵横谈一全国法院系统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4年,第133页。
|
[9] | 见诸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五十四;李防:《太平御览》,卷六百三十八等。转引自王晓波:《先秦法家思想史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1年第225页。
|
[10] | 据钱熙柞辑校:《慎子》(守山阁本)所附佚文。《慎子》一书内容是否完全出于原作者是有疑问的。这里重在思想倾向的考察而不是文字的考据
|
[11] | Cf.Morton J.Horwitz,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Law 1870—1960:The Crisis of Legal Orthodox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Subjective versus Objective Standards”,pp.110H.
|
[12] | 尤其是温特赛德(Bernhard Windscheid)的民法学名著Lehrbuch des Pandektenrechts 1862—70,参阅碧海纯一:《法与社会——新法学人门》,东京中央公论社,1967年第151—155页。
|
[13] | K.H.llting,“The Structure of the Hegel''s Philosophy of Right”,in Z.Pelezynalzi(ed.)Hegel''s Political Philosoph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Fress,1971),p.19
|
[14] | 据碧海纯一:《法与社会——新法学入门》,东京中央公论社,1967年,第155页以下。村上淳一:《解读(为权利而斗争)》,东京岩波书店,1983年第221页以下的叙述。
|
[15] | 关于各种学说的内容和相互关系,可以参阅碧海纯一、伊藤正己、村上淳一合编的《法学史》东京大学出版会,197.年、田中成明等合著:《法思想史》,东京,有斐阁,1988年。
|
[16] | Cf.Horwitz,supra note 12,at chap.4,esp.pp.127if.
|
[17] | mid..pp.214ff.See also William W.Fisher 111,Morton J.Horwitz and Thomas A.Reed(eds.)American Legal Realis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
[18] | 沈宗灵:《批判法学在美国的兴起》,《比较法研究》1989年第2期;吴玉章:《批判法学评析》,《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特别是第147—148页)。
|
[19] | R.M.Unger,“The Critical Legal Studies Movement”,Harvard Law Review Vol.96 No.3(1983)pp.564—567.这篇论文在略作修订和扩充后,当年还以同名专著的形式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刊行。
|
[20] | [24]Ibid.,pp.583—586,597—600.
|
[21] | D.Kennedy,“The Structure of Blackstone''s Commentaries”,Buffalo Law Review Vol.28(1979)pp.209If.
|
[22] | 详见川岛武宜:《作为科学的法律学》(新版),东京弘文堂.1964年。关于川岛学说的演变过程,参阅田中成明:《何谓法律思考?》东京有斐阁、1919年,第70页以下。
|
[23] | 关于利益衡量论的来龙去脉和是非得失,可以举出水本诰:《民法学中利益衡量论的形成及其成果(1)—(4·完)》,《民商法杂志》第62卷6号、63卷2号、3号、“卷2号(1970—71年)作为代表性参考文献。另外梁慧星先生的《民法解释学》(注6已引)中也有详尽准确的分析。
|
[24] | 这种观点在Richard Posner.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3d ed..Boston:Little.Brown.1984)中阐述得十分清楚。关于这一点,学者当中存在着尖锐的意见对立。
|
[25] | 对此青井秀夫“现代德意志法律学方法论的一个断面‘法律学的解释学’的介绍和考察”《(东北大学)法学》第39卷1号(1975年)、3—4合并号(1976年)中有比轮详细的叙述。
|
[26] | Cf.Stanley Fish,ls There a Text in This Class?The Authority of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 (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0).Owen M.Fiss,“Objectivity and Interpretation”Stanford Law Review Vol.34 No.4(1982),Stanley Fish,“Fish v.Fiss” Samford Law Review Vol.36 No.6(1984)。
|
[27] | See R.Dworkin,Law’s Empire (London:Fontana Press,1986)Chap.2.Chap.7,esp.pp.228ff.Cf.R.Dworkin,A Matter of Principle(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5)Chap.6.另外,关于德沃金的法律解释观,内田贵“探访(法律帝国)”《法学协会杂志》第105卷3号,4号(1988年)也有详细分析。
|
[28] | 值得注意的是,在《认真对待权利》一种中德沃金认为jE确的法律解答只有一个(“a single right answer”,“one right answer” )。但是到出版《法律帝国》时他修改了这个表述.似乎承认正确的解答不是唯一的。他没有说明这种修改的涵义,但强调法律解释必然有正确解答.而不是只有各种各样的解答而已。德沃金的权利论与解释论之间的关系和异同.参阅深田三德“关干R·德沃金的’权利命题‘的若干问题”,山下正男编:《法律思考的研究》,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3年。
|
[29] | 麦考密克对德沃金的以唯一正确的司法判断为轴心的权利绝对论的批判,见N.Mac Cormick.“Dworkin as Pre—Benthamite”.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No.87(1978)pp.585—607.
|
[30] | 这是富勒在其名著《法与道德;(The Morality of Law.2nd ed..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中论及司法参加命题时提出的概念。其根据在于既存的审判方式不能适应解决“多中心的(polycentric )”课题的现实需要。关于这一点,参阅L.L.Fuller,“The Forms and Limits of Adjudication”.in Kenneth 1.Winston(ed.)The Principles of Social Order;Selected Essays of Lon I.Fuller(Durham,N.C.:Duke University Press.1981)pp.90ff.,1111f.
|
[31] | 德沃金把法院比喻为法律帝国的首都,把法官比喻为王子。Dworkin,supra note 29,at p.407.
|
[32] | 语出Lawrence M.Friedman,The Republic of Choice;Law,Authority,and Culture(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
[33] | 据龟本洋“法律议论与逻辑学——以托尔敏的理论为线索”山下正男编:《法律思考的研究》,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 993年第53页以下。
|
[34] | 据龟本洋“法律议论与逻辑学——以托尔敏的理论为线索”山下正男编:《法律思考的研究》,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3年第62—63页以下。
|
[35] | 据龟本洋“法律议论与逻辑学——以托尔敏的理论为线索”山下正男编:《法律思考的研究》,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3年第53页以下。
|
[36] | 例如诺伊曼(Ulfrid Neumann)就颇推重反证思维模式。同上第84页,参阅U·诺伊曼:《法律议论的理论》,龟本洋等合译.系都:法律文化社,199?年第40页以下。
|
[37] | 语出凯穆·佩蓄尔曼:《法律家的逻辑—新修辞学》,江口三角译,东京:木铎社,1986年第190页。普通的听众的设定是以关于正义的共识、社会关心以及合理人形象为前提的。这个概念有其暖味性,但不妨从“听者有心气议论的说服力能得到社会承认并经得起反复考验这一意义上加以把握。
|
[38] | 据诺伊曼·同注[3]第4章第2节,山本显治“关于阿勒克希的法律论证理论—《法律议论的理论》第二版读后”山下正男编:《法律思考的研究》,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3年第515页以下。
|
[39] | 这一分类不是阿勒可希的首创,而是由乌若布勒夫斯基提出来的.See Jerzy Wroblewski,“Legal Syllogism and Rationality of Judicial Decision”,Rechtstheorie S(1974)S.33—46.在这一思路的延长线上,麦考密克提出了演绎正当化与第二级正当化(包括归结主义论法和一贯性论法)的概念框架Wt.N.MacCormick,legal Reasoning and Legal Theory,Oxford:Clarendon Press,1978),平井宜雄在连载论文”‘议论’的结构与‘法律论’的性质(1)——法律学基础论备忘录,《法律家》第919期(1988年)中也提出了微观正当化与宏观正当化的概念框架。
|
[40] | 关于阿勒克希的四阶段程序模式.详见田中成明《关于法律思考的备忘录——R·阿勒克希与平井宜雄的理论发展》,山下正男编:《法律思考的研究》,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3年第557页以下。
|
[41] | Cf.J.Habermas,Legitimation Crisis(trans.by Thomas McCarthy,Boston:Beacon Press.1975),and his“ Actions,Speech Acts,Linguistically Mediated Interactions and the Lifeworld”.in G.Floistad(ed.)Philosophical Problems Today Vol.I(Boston:Beacon Press,1994)。哈贝马斯:《交往下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
|
[42] | 有关的论述,见哈贝玛斯:《道德意识与沟通行为》,三岛宪一等合译,东京,岩波书店,1991年,第三章。参阅诺伊曼:《法律议论的理论》,龟本洋等合译,京都法律文化社.1997年,第4章第1节。
|
[43] | 关于哈贝玛斯在1983年至1987年之间发生的思想重点的转移,参阅村上淳一:《德意志现代法的基层》,东京大学出版会,1990年第3章。引文见第87页。
|
[44] | 村上淳一《后现代法的透视图》东京大学出版会,1996年第84页以下、107页以下。
|
[45] | 该书德文原著在1992年出版,四年之后英译本开始发行。See 7.Habermas,Between Facts and Norms:Contributions to a Discourse Theory of Law and Democracy(trans,by William Rehg,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1996).
|
[46] | 该学派的主要旗手是缪勒(Friedrich Muller),他的主要著作包括《法、语言、强权》,1975年;R法律学方法9,第2版,1976年。关于建构法学的基本观点,参阅缪勒编的论文集:《法语言学研究》,1989年。
|
[47] | 村上淳一:《德意志现代法的基层》,东京大学出版会,1990年第7页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