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云龙:《诺思外部性理论的扩展和运用》,《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
[2] | 沈宗灵:《法·正义·利益》,《中外法学》1993年第5期。
|
[3] | 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03页。
|
[4] | 江平等:《市场经济·法治经济》,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
[5] | [9]转引自刘云龙、李敏娥:《中国人治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及其启示》,《现代法学》1996年第3期。
|
[6] | 李林:《法治的理念、制度运作》,《法律科学》1996年第4期。
|
[7] | [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67、199页。
|
[8] | [6]转引自刘海年:《略论社会主义法制原则》,《中国法学》1998年第1期。
|
[9] | [8]刘翠霞:《一九九七年中国法学研究回顾——法理学研究述评》,《法学研究》1998年第1期。
|
[10] | 孙笑侠:《法治国家及其政治构造》,《法学研究》1998年第1期。
|
[11] | F·A Hayek:《The fatal conceit》.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P..102。
|
[12] | 参见张字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92年版,第181页。
|
[13] | [14]伯尔曼:《法律与革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08、483页。
|
[14] | 马克思·韦伯:《新教理论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第173页。
|
[15] | 罗伯特·海尔布洛纳:《几位著名的经济思想家》,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53页。
|
[16] | 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
|
[17] | 罗纳德·科斯:《企业、市场、法律》,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57页。
|
[18] | 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
[19] | 道格拉斯·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