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参见王轶:《期待权研究》,载《法律科学》1996年第4期。
|
[2] | [4]参见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下),三民书局,1992年10月修订版,第326页、第238页。
|
[3] | 郑玉波:《民法物权》三民书局,1979年11月版第326页。
|
[4] | 史尚宽:《物权法论》,荣泰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57年8月台北初版,第357页。
|
[5] | 参见我妻荣:《担保物权法民法讲义I》,岩波书店刊行,1971年新订版,第182页。
|
[6] | 王家福主编:《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第75页。
|
[7] | 施米托夫:《国际贸易法文选》,赵秀文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5页。
|
[8] | 崔建远:《合同责任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第234页。
|
[9] | 有学者认为此瑕疵必须是出质人出质时因过失而不知。如出质人无过失而不知,则不应负责。参见李肇伟:《民法物权》,1979年10月15日第1版,第459页。
|
[10] | 参见姚瑞光:《民法物权论》,1963年10月版,第311页。
|
[11] | 参见高木多喜男:《担保物权法》,有斐阁法学丛书,日文新版,第81页
|
[12] | 前揭《物权法论》,第88页。
|
[13] | 前揭《担保物权法》,第82页。
|
[14] | 参见前揭《民法物权论》(下),第3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