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著:《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等译,台湾地球日出版社1992年版,第52页。
|
[2] | 同上。第45—50页。
|
[3] | 同上,第52页。
|
[4] |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著;《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等译,台湾地球日出版社1992年版,第79—80页。
|
[5] | 山村恒年:“环境行政法的理论与现代的课”载《法律报》1993年第5期。第20页。
|
[6] | Stone C D Should Trees Have Standing?S C LR,Vol,45;450,1972。
|
[7] | 山村恒年:“环境行政法的理论与现代的课题”,载《法律时报》1993年第5期,第12页。
|
[8] | 同上,第41—42页。
|
[9] | 同上。第16—17页。
|
[10] | 同上,第29页。
|
[11] | 山村恒年等编:《自然的权利》(日文),信山社1996年版,第30—31页。
|
[12] | 同上,第39页。
|
[13] | 金瑞林主编:《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4页。
|
[14] | 例如,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对后世法思想有着重要影响的著名论著《政治学》一书中,就深深地暴露了他的正义观在环境伦理道德上的缺陷。他在该书中这样写到:“……一切动物从诞生(胚胎)初期。迄于成型,原来是由自然预备好了的。……这样,自然就为动物生长着丰美的植物,为众人繁育许多动物·以分别供应他们的生计。经过驯养的动物。不仅供人口腹,还可供人使用,野生动物虽非全部,也多效可餐,而且(它们的皮毛)可以制作人们的衣履,(骨角)可以制作人们的工具,它们有助于人类的生活和安适实在不少。如果说‘自然所作所为既不残缺,亦无虚度’,那么天生一切动物应当都可以供给人类的服用”。见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3页。
|
[15] | Campbell—Mohn.Breen,Futrell,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 Law,West Publishing Co.1993.
|
[16] | 主要论文见日本法哲学会编:《1995年法哲学年报》,有斐阁1996年日文版。
|
[17] | See Joseph L.Sex,DEFENDING THE ENVIRONMENT:A Strategy for Citizen Action,1970.
|
[18] | 萨克斯(美)著:《环境保护——为公民之法的战略》(日文),山川洋一郎(日)等译,岩波书店1970年版,第186页。
|
[19] | 萨克斯(美)著;《环境保护——为公民之法的战略》(日文),山川洋一郎(日)等译,岩波书店1970年版,第193页。
|
[20] | 同上,第194页。
|
[21] | 在由日本律师联合会于1970年召开的拥护人权大会上,由仁藤一、池尾隆良两位律师提出了具体的。环境权”的主张,并阐述“任何人都可以依照宪法第25条(生存权)规定的基本权利享受良好的环境和排除环境污染”,主张清洁的空气和水、没有噪声、安静的环境是每一位在该地区居住的国民之共有财产,而企业根本就没有权利单方面污染这种环境。
|
[22] | 宫本忠(日):《行政法与环境法》(日文),高文堂1979年版。第137页。
|
[23] | 人间环境问题研究会(日)编:《最近重要的环境·公害判例》(日文版),有斐阁《环境法研究》特集,1987年第18卷,第11页。
|
[24] | 同上,第3页。
|
[25] | 加藤新平(日)著:《法哲学概论》(日文),有斐阁1983年版,第428—429页。
|
[26] | 金瑞林主编:《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4页。
|
[27] | 但是,日本在1967年制定《公害对策基本法》时,曾在第1条第2款规定了“本法应当与经济的健全、发展相调和”的条款。这种规定本身强调了“经济第一位”的思想,在1970年修改该法时该款被删去。
|
[28] | E.B.魏伊丝(美)著:《未来世代的公正:国际法、共同遗产、世代间公平》(日文),岩间澈(日)译。国际联合大学、日本评论社1992年版,第33—34页。
|
[29] | 同上,第37页。
|
[30] | E.B.魏伊丝(美)著:《未来世代的公正:国际法、共同遗产、世代间公平》(日文版),岩间澈(日)译,国际联合大学、日本评论社1992年版,第39页。
|
[31] | 山村恒年:“环境行政法的理论与现代的课题”。载《法律时报》1993年第5期,第19 20页。
|
[32] | 同上第40—41页。
|
[33] | 这是笔者于1997年6月在北京大学作环境法学博士论文《论环境法的目的》由当时任答辩委员会主席的我国著名法理学家,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沈宗灵教授在提问时所讲的一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