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参见陈炳权著:《心理、行为、激励》。
|
[2] | 参见(德)格吕恩特·雅科布斯:《行为责任刑法》第65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
[3] | 参见熊选国著:《刑法中行为论》。
|
[4] | 参见(德)格吕恩特·雅科布斯:《行为责任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8页。
|
[5] | 人格行为论的观点,此观点首倡者团藤重光,认为行为是人格主体的现实化。
|
[6] | 19世纪末到20世纪流行的行为论观点。
|
[7] | 目的行为论的观点,20世纪30年代德国学者威尔泽尔(welZel)首创。
|
[8] | 社会行为论者的观点,认为行为是有意惹起的在具有特定社会意义的社会生活中的身体动静。
|
[9] | 如日本学者佐伯千仞和平野龙一博士。
|
[10] | 参见福田平等评:《目的行为论序说》,有斐阁,1979年版。
|
[11] | 参见(意)杜里奥·帕多瓦尼著,陈忠林译:《意大利刑法学原理》,法律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106页。
|
[12] | (美)约翰·布鲁德斯·华生著,李维译:《行为主义》,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8页。
|
[13] | 摘译自P.182 of Criminal Law by LaFave and Scott west Publishing Co.1972。
|
[14] | 参见储槐植教授著:《英国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2版第54—55页,
|
[15] | (日)本村龟二主编:《刑法学词典》,上海出版翻译公司,第111页。
|
[16] | 以上概念均转引自李居全著:《犯罪概念比较研究》,《法学评论》1998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