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草业科学  2014 

播量和行距对莜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3-0270, PP. 474-478

Keywords: 莜麦,播量,行距,产量,构成因素,经济效益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为了探讨青海省东部农区莜麦(Avenanuda)的适宜播量和行距,本研究以青引3号莜麦(A.nudacv.QingyinNo.3)为材料,研究了播量和行距对种子产量、秸秆产量和种子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并进行了种子产量与构成因素相关性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在播量120kg·hm-2、行距20cm处理下,千粒重和种子产量较高;在播量150kg·hm-2、行距15cm时秸秆产量最高;其种子产量与其构成因素间具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经济效益分析表明,播量120kg·hm-2、行距20cm处理下,获得的纯收入最高,为6232元·hm-2。二元二次回归方程表明,青引3号莜麦种子产量(kg·hm-2)与秸秆产量(kg·hm-2)可用其播量和行距估计。

References

[1]  赵永萍, 张保军, 张正茂.种植密度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西北农业学报, 2009, 18(6):107-111.
[2]  王勇, 孙本普, 孙雪梅.栽培条件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小麦研究, 2004, 25(2):8-18.
[3]  张东旭, 董琦, 高志强.不同行距配置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18):5379-5381.
[4]  杨文平, 郭天财, 刘胜波.行距配置对‘兰考矮早八’小麦后期群体冠层结构及其微环境的影响.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2):485-490.
[5]  张永丽, 蓝岚, 李雁鸣, 肖凯.种植密度对杂种小麦C6-38/Py85-1群体生长和籽粒产量的影响.麦类作物学报, 2008, 28(1):113-117.
[6]  张耀生, 周兴民, 王启基.高寒牧区燕麦生产性能的初步分析.草地学报, 1998, 6(2):115-123.
[7]  施建军, 李青云, 李发吉, 李有福.青南地区良种燕麦品种比较试验.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1999, 29(4):13-15.
[8]  乔有明.不同播种密度对燕麦几个数量性状的影响.草业科学, 2002, 19(1):31-32.
[9]  李希来, 杨力军, 张国胜, 宋宝琛, 王海波.不同播量对燕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中国草地, 2001, 23(3):26-28.
[10]  黄相国, 葛菊梅.燕麦(Avana sativa L.)的营养成分与保健价值探讨.麦类作物学报, 2004, 24(4):147-149.
[11]  孙宏勇, 刘昌明, 张喜英, 陈素英, 裴冬.不同行距对冬小麦麦田蒸发、蒸散和产量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 2006, 22(3):22-26.
[12]  王盼忠, 徐惠云.高寒区旱地裸燕麦合理种植密度的研究.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1):38-39.
[13]  朱统泉, 赵立尚, 贺建锋, 李栋业, 苗任重.不同行距对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调节效应.陕西农业科学, 2006(4):8-10.
[14]  吴玉娥, 韩占江, 薛香, 郜庆炉, 梁云娟.行距对不同株型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5(3):14-16.
[15]  陈宝书.牧草栽培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416-417.
[16]  李扬汉.禾本科作物的形态与解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461-476.
[17]  陈功, 李锦华, 时永杰.高寒地区燕麦播种量与生产性能的关系.草原与草坪, 2000(4):29-31.
[18]  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学会.中国作物遗传资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4:198-200.
[19]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食物成分表.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0]  徐惠云, 李成雄, 崔林.不同播量对旱地莜麦生产效应的影响.内蒙古农业科技, 1997(3):16-17.
[21]  刘永安, 陈志国.种植密度对莜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麦类作物学报, 2008, 28(1):140-143.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