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我国苜蓿产业技术效率及科技进步贡献分析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4-0231 , PP. 1990-1997
Keywords: 苜蓿 ,随机型参数方法 ,技术效率 ,科技进步贡献份额
Abstract:
?苜蓿(Medicagosativa)是牧草之王,其综合营养价值显著高于玉米(Zeamays)和小麦(Triticumaestivum)等粮食作物,对我国奶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市场上存在着巨大的供需缺口。本研究从苜蓿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入手,用随机型参数方法测算了2011-2013年8个苜蓿生产优势省(区)的技术效率,并进一步测算了科技进步率和科技进步贡献份额。结果表明,技术效率较高且逐年增长,2013年技术效率为89.3%;苜蓿产业的科技进步贡献份额为49.4%,说明我国苜蓿产业发展方式介于“粗放型”和“集约型”。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提高种子费和机械费投入,加强田间管理,推进苜蓿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References
[1] 云锦凤,孙启忠.抓住机遇开创我国苜蓿产业化新局面[A].第二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暨牧草种子、机械、产品展示会论文集[C].北京:第二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暨牧草种子、机械、产品展示会,2003:4-6.
[2] 宁宝军,鹿艳霞,刘淑艳.紫花苜蓿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标准化,2005(5):62-63.
[3] 石自忠,王明利.苜蓿与竞争农作物投入产出的比较[J].草业科学,2013,30(8):1259-1265.
[4] 王明利,杨春,胡向东,石自忠.关于苜蓿产业发展对粮食安全影响的政治经济学思考[J].草业科学,2012,29(12):1936-1940.
[5] 常根柱,周学辉,杨红善.对我国苜蓿产业化及基地建设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草食动物科学,2012,32(5):55-58.
[6] 孙启忠,王晓力,玉柱,徐春城.新形势下的我国苜蓿产业发展对策[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成都: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2011:22-28.
[7] 黄湘君,陈仁军.苜蓿刈割后的田间管理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10):171-172.
[8] 仲崇岳,郭晓卓.山东省东营市苜蓿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J].中国乳业,2013(4):20-21.
[9] 孙启忠,宁布,李志勇,王育青.抓住机遇推进苜蓿产业化进程[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5(1):67-70.
[10] 李瑜.我国苜蓿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7(32):635.
[11] 董志国.论苜蓿产业化的地位和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289-291.
[12] 王明利.中国牧草产业经济[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21-22.
[13] 杨春,王明利.我国的苜蓿生产与奶业发展——草畜结合是推进发展的关键[J].中国畜牧杂志,2011,47(16):14-17,21.
[14] 李威,罗清华.初探优质苜蓿对奶牛饲养的重要性[J].今日畜牧兽医:奶牛,2011(7):71-73.
[15] 王明利.推动苜蓿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我国奶业[J].农业经济问题,2010(5):22-26.
[16] 戚志强,玉永雄,胡跃高,曾昭海.当前我国苜蓿产业发展的形势与任务[J].草业学报,2008,17(1):107-113.
[17] 林伟.我国苜蓿产业发展瓶颈在哪里[J].农业知识:科学养殖,2012(12):38-39.
[18] 胡跃高,曾昭海,朱万斌,王海滨.我国苜蓿产业建设若干战略建议[A].首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C].北京:首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2001:171-175.
[19] 胡耀高.中国苜蓿产业发展战略分析[J].草业科学,1996,13(4):44-50.
[20] 韩清芳,贾志宽,王俊鹏.国内外苜蓿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J].草业科学,2005,22(3):22-25.
[21] 张玉发.试论苜蓿生产在我国农业三元种植结构调整中的地位和作用[J].草业科学,1999,16(2):10-12.
[22] 贺春贵,曹致中,吴劲锋,王森山.我国苜蓿害虫研究的历史,成就及展望[J].草业科学,2005,22(4):75-79.
[23] Edminster C,Miller D,Moutray J.Alfalfa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A].Presentation at the first China Alfalfa Development Conference[C].Beijing:China Grassland Society,Beijing Agriculture Committee,2001.
[24]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27-128.
[25] Solow R 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9(3):312-320.
[26] 周曙东.农业技术经济[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176-218.
[27] 王明利,李威夷.基于随机前沿函数的中国生猪生产效率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2(12):32-39.
[28] 杨军.中国畜牧业增长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
[29] 凌远云,郭犹焕,魏小梅.对CD生产函数测度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质疑和改进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7(2):24-28.
[30] 何枫,陈荣,郑江绥.对我国技术效率的测算: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应用[J].科研管理,2004,25(5):100-103.
[31] 韩松,王稳.几种技术效率测量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4):147-151.
[32] 王明利.积极推动苜蓿产业发展是全面提升我国奶产业的根本措施[A].第三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C].北京:第三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2010:171-176.
[33] 师尚礼,龙瑞军,吴劲锋.我国苜蓿种子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草原与草坪,2002(3):20-23.
[34] 王明利. 推动苜蓿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我国奶业[J].农业经济问题,2010(5):22-26.
[35] 戴冠英.我国苜蓿产品出口前景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J].草业科学,2002,19(8):71-72.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