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钝裂银莲花花色素成分及其稳定性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5-0030, PP. 1569-1575
Keywords: 钝裂银莲花,花色素,显色反应,稳定性
Abstract:
?以黄色和浅黄色钝裂银莲花(Anemoneobtusiloba)花瓣为研究材料,对其色素进行特征显色反应和紫外-可见光谱扫描分析,并对其色素的成分及其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两种花色钝裂银莲花花瓣均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主要色素为黄酮类化合物(花色素苷、黄酮、黄酮醇和异黄酮),不含橙酮和二氢黄酮,其黄酮类化合物均表现为酚羟基结构,可能具有4-酮基、3-OH或4-酮基、5-OH结构的特征;pH值对花色素具有一定影响,避光保存花色苷的稳定性强于光照,Fe3+和Cu2+对花色素稳定性影响比较大。
References
[1] | 中国科学院中国动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36.
|
[2] | 邱行正,张鸿钧.家畜中毒[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8,984-986.
|
[3] | 邹忠杰,刘红霞,杨峻山.银莲花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J].中国药学杂志,2004,39(7):17-19.
|
[4] | 杜品.青藏高原甘南藏药植物志[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55
|
[5] | 青海高原生物研究所植物室.青藏高原药物图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72:358-359.
|
[6] | 刘永宏,刘大有.银莲花属植物药用新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1999,10(1):57-58.
|
[7] | 戴亮芳,温秀芳,罗向东.不同花色杜鹃花色素成分与稳定性分析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4):6455-6458.
|
[8] | 周琳,王雁,律春燕,彭镇华.云南野生黄牡丹花色素成分的鉴定[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8):52-54.
|
[9] | 吕长平,郑智,陈晨甜,陈建.木芙蓉花色素成分的初步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0(1):42-45.
|
[10] | 钟淮钦,陈源泉,黄敏玲,林兵,叶秀仙,吴建设.小苍兰花色色素成分及稳定性分析[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9(6):571-571.
|
[11] | 周明芹,陈龙清.蜡梅花色色素种类的初步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0,29(1):107-110.
|
[12] | 唐琳.迎春花黄色素的提取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
[13] | 张圆圆,齐冬梅,刘辉,张继冲,李崇晖,张洁,王亮生,刘公社.观赏向日葵的花色多样性及其与花青苷的关系[J].园艺学报,2008,35(6):863-868.
|
[14] | 杨澜,李崇晖,黄素荣,陈金花,王存,尹俊梅.红掌佛焰苞中花色素与颜色形成的关系[J].北方园艺,2012(5):68-73.
|
[15] | 赵志刚,杜国祯.毛茛科植物交配系统的特征与花期资源分配对策[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5):70-74.
|
[16] | 李冰,刘左军,赵志刚,胡春,任红梅,伍国强.海拔对钝裂银莲花不同花色居群间繁殖特征及繁殖分配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3,22(1):10-19.
|
[17] | 胡春,刘左军,伍国强,赵志刚.钝裂银莲花花部综合特征及其繁育系统[J].草地学报,2013,21(4):783-787.
|
[18] | 方明渊,杨满业.四川银莲花属(Anemone)花粉形态及其演化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31(2):246-258.
|
[19] | 蔡璇,苏蘩,金荷仙,姚崇怀,王彩云.四季桂花的色素初步鉴定[J].浙江林业学院学报,2010,27(4):559-564.
|
[20] | 白新祥,胡可,戴思兰,王亮生.不同花色菊花品种花色素成分的初步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28(5):122-129.
|
[21] | 亓文英,鲁仪增,王晓云.木瓜花瓣花色素及花色苷HPLC定量分析[J].山东林业科技,2011,195(4):21-23.
|
[22] | 郭金耀,杨晓玲.花色素种类的鉴别[J].生物学杂志,1991(5):24-25.
|
[23] | 沈植国,程建明,李宇,催家俊.猬实花瓣色素成分及含量的初步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2):313-315.
|
[24] | 高俊峰.植物生理学试验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
[25] | 吴丽媛,罗向东,戴亮芳,曹娟芳,刘丽萍,洪海燕,潘文艳.杜鹃花色素的分离与鉴定分析[J].食品科学,2011,32(13):19-22.
|
[26] | 赵昶灵,郭维明,陈俊愉.梅花花色色素种类和含量的初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6(2):68-72.
|
[27] | 安田齐(日本).花色的生理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285-317.
|
[28] | 陈建,吕长平,陈晨甜,浮双双,陈海霞.不同花色非洲菊品种花色素成分初步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5(1):73-76.
|
[29] | 潘耕耘,邱其伟.花瓣颜色成因分析[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3):19-22.
|
[30] | 刘洋.植物花色苷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J].青海农林科技,2010(3):35-39.
|
[31] | 库尔班江·巴拉提.蒲公英色素的提取及其理化性质的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3):160-163.
|
[32] | 张瑞宇,王文娟. 金莲花天然色素的提取方法与稳定性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28(3):60-64.
|
[33] | 聂芊,吴春,李健.几种天然花色苷色素稳定性的比较与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5):564-565,582.
|
[34] | 刈米达夫.植物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12-133.
|
[35] | 高锦明.植物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66-169.
|
[36] | 中图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植物化学研究室.黄酮体化合物鉴定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394-580.
|
[37] | 庞志申.花色苷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农业科学出版社,2000.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