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中国客家人体质特征
DOI: 10.1360/052012-156 , PP. 213-222
Keywords: 活体观察 ,活体测量 ,客家人 ,中国
Abstract:
按照国际学术界规定方法,在广东和江西共调查了650例男性(城市汉族男性为305例,乡村汉族男性为345例)和704例女性(城市女性为331例,乡村女性为373例)客家成年人的86项体质指标,计算了24项体质指数,统计了指数分型情况,与中国族群资料进行了比较,对客家人体质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ⅰ)客家人上眼睑有皱褶率低,有蒙古褶率高,眼裂狭窄且多呈眼外角高,鼻根高度中等,直鼻背,男性鼻基部多上翘,女性鼻基部3种类型比例较接近,鼻翼高度中等型与高型出现率较高且二者较接近,鼻孔最大径男性水平率与倾斜率较高,女性水平率最高,鼻翼较宽,耳垂圆形率最高,上唇皮肤部高度多为中等,红唇多为薄唇,发黑,眼褐、肤黄.(ⅱ)客家人男性头长值大,额最小宽、面宽、唇高、眼内角间宽值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头宽、形态面高、鼻宽、口裂宽、鼻高值接近南亚类型族群;客家人女性头长值大,额最小宽、面宽、唇高、眼内角间宽值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头宽、鼻宽、口裂宽值接近南亚类型族群.(ⅲ)客家人城市、乡村的男性与女性身高均属于中等身材.客家人男女性均以中头型(头长宽指数)、高头型、中头型(头宽高指数)、中鼻型、长躯干型、亚短腿型、宽肩型、窄骨盆型率最高.(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客家人体质特征介于南亚、北亚类型族群之间,相对更接近中国北亚类型族群.
References
[1] 1 徐杰舜. 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174-181
[2] 2 Martin R, Saller K. Lehrbuch der Anthropologie. Stuttgart: Gustav Fischer Verlag, 1957. 375-586
[3] 3 席焕久, 陈昭. 人体测量方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145-200
[4] 4 邵象清. 人体测量手册.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 202-296
[5] 5 陆舜华, 郑连斌, 索利娅, 等. 俄罗斯族体质特征分析. 人类学学报, 2005, 24: 291-300
[6] 6 郑连斌, 崔静, 陆舜华, 等. 乌孜别克族体质特征研究. 人类学学报, 2004, 23: 35-45
[7] 7 艾琼华, 肖辉, 赵建新, 等. 维吾尔族的体质特征研究. 人类学学报, 1993, 12: 357-365
[8] 8 邵兴周, 崔静, 王静兰, 等. 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体质特征调查. 人类学学报, 1990, 9: 113-121
[9] 9 邵兴周, 王笃伦, 崔静, 等.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体质特征调查. 人类学学报, 1984, 3: 349-362
[10] 10 戴玉景. 青海土族体质人类学研究. 人类学学报, 1997, 16: 274-284
[11] 11 郗瑞生, 戴玉景, 薄岭. 青海撒拉族体质特征研究. 人类学学报, 1995, 14: 32-39
[12] 12 杨东亚, 戴玉景. 甘肃保安族体质特征研究. 人类学学报, 1990, 9: 55-63
[13] 13 戴玉景, 杨东亚. 甘肃东乡族体质特征研究. 人类学学报, 1991, 10: 127-134
[14] 14 郑连斌, 朱钦, 王巧玲, 等. 宁夏回族体质特征研究. 人类学学报, 1997, 16: 11-21
[15] 15 朱钦, 刘文忠, 李志军, 等. 蒙古族的体格、体型和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变化. 人类学学报, 1993, 12: 347-356
[16] 16 朱钦, 富杰, 刘文忠, 等. 达斡尔族成人的体格、体型及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变化. 人类学学报, 1996, 15: 120-126
[17] 17 朱钦, 王树勋, 阎桂彬, 等. 鄂伦春族体质现状及与60年前资料的比较. 人类学学报, 1999, 18: 296-306
[18] 18 施全德, 胡俊清, 赵贵新, 等. 赫哲族体质特征. 人类学学报, 1987, 6: 336-342
[19] 19 梁明康, 李培春, 吴荣敏, 等. 贵州仡佬族体质特征. 人类学学报, 1994, 13: 64-71
[20] 20 庞祖荫, 李培春, 梁明康, 等. 广西德峨苗族、彝族体质调查. 人类学学报, 1987, 6: 324-335
[21] 21 李培春, 梁明康, 吴荣敏, 等. 水族的体质特征研究. 人类学学报, 1994, 13: 56-63
[22] 22 李明, 李跃敏, 余发昌, 等. 云南拉祜族的体质特征研究. 人类学学报, 2001, 20: 39-44
[23] 23 刘冠豪, 余发昌, 李明, 等. 云南纳西族的体质特征研究. 人类学学报, 1992, 11: 13-19
[24] 24 李明, 李跃敏, 陈宏忠, 等. 云南阿昌族的体质特征研究. 人类学学报, 1992, 11: 20-26
[25] 25 庞祖荫, 李培春, 梁明康, 等.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体质调查. 人类学学报, 1989, 8: 248-254
[26] 26 张振标, 张建军. 海南岛黎族体质特征之研究. 人类学学报, 1982, 1: 53-71
[27] 27 曾宪智, 戴福珍, 史习舜, 等. 福建省福安市畲族成人体质调查报告. 福建医学杂志, 1996, 18: 211-214
[28] 28 郑连斌, 陆舜华, 于会新, 等. 佤族的体质特征. 人类学学报, 2007, 26: 249-258
[29] 29 郑连斌, 张淑丽, 陆舜华, 等. 布依族体质特征研究. 人类学学报, 2005, 24: 137-144
[30] 30 吴汝康, 吴新智, 张振标, 等. 海南岛少数民族人类学考察.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3. 79-82
[31] 31 赵桐茂, 张工梁, 朱永明, 等. 免疫球蛋白同种异型Gm因子在四十个中国人群中的分布. 人类学学报, 1987, 6: 1-9
[32] 32 张振标. 现代中国人体质特征及其类型的分析. 人类学学报, 1988, 7: 314-323
[33] 33 刘武, 杨茂有, 王野城. 现代中国人颅骨测量特征及其地区性差异的初步研究. 人类学学报, 1991, 10: 96-105
[34] 34 李晓昀, 苏敏, 黄海花, 等. 潮汕人与广府、客家人母系遗传背景差异的分析.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31: 664-668
[35] 35 李辉. 分子人类学所见历史上闽越族群的消失.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 42-47
[36] 36 李辉, 潘悟云, 文波, 等. 客家人起源的遗传学分析. 遗传学报, 2003, 30: 873-880<37> Xu S H, Yin X Y, Li S L, et al. Genomic dissection of population substructure of Han Chinese and its implication in association studies. Am J Hum Genet, 2009, 85: 762-774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