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现状
|
Abstract:
[1] | 沈汉澄 (2007) 胃癌前病变: WHO新标准与综合干预. 浙江临床医学, 11, 1441-1442. |
[2] | 王捷虹, 宇文亚, 惠建萍, 等 (2012) 论“毒瘀交阻”是胃癌前病变高危证型的核心病机. 辽宁中医杂志, 10, 1958-1959. |
[3] | 周小潇, 梁建, 邓鑫 (2012) 健脾柔肝法在防治胃癌前病变中的作用. 辽宁中医杂志, 7, 1291-1293. |
[4] | 吕林懋, 曹志群, 王淑敏, 等 (2011) 芪莲舒痞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1, 7-9. |
[5] | 王健 (2012) 白兆芝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中医杂志, 2, 101-103. |
[6] | 李军 (2012) 从伏邪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思路探讨. 江苏中医药, 11, 9-10. |
[7] | 刘启泉, 王志坤 (2010) 从浊毒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辽宁中医杂志, 9, 1685-1686. |
[8] | 黄栋, 刘小丽, 顾庆华 (2012) 顾庆华教授从湿热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中医药导报, 3, 11-12. |
[9] | 崔一鸣, 周斌 (2012) 慢性萎缩性胃炎寒湿入络病机探讨. 中华中医药杂志, 5, 1327-1329. |
[10] | 胡美兰 (2009) 补中康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 中华中医药学刊, 12, 2632-2633. |
[11] | 颜幸杰, 罗婷, 孟南南 (2012) 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5例疗效观察. 辽宁中医杂志, 4, 688-689. |
[12] | 郭占芳 (2011) 四君子汤加味治疗胃癌前病变疗效分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4, 41. |
[13] | 沈洪, 杨璐 (2011) 健脾益气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的临床观察. In: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 201-204. |
[14] | 陈怡君, 董蕙莉 (2007) 健脾养阴和胃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41例临床疗效观察. 河北医学, 3, 318-320. |
[15] | 杨沈秋, 张禹, 潘祥宾, 刘定, 姚丹 (2012) 养胃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阴不足证疗效观察. 中医药学报, 3, 164-165. |
[16] | 张贵玉 (2012) 滋阴养胃汤治疗痞满胃阴不足证46例. 河南中医, 9, 1175-1176. |
[17] | 刘敏 (2008)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 湘南学院学报, 3, 50-51. |
[18] | 李玉清, 徐静 (2009) 香砂六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型的临床观察. 北京中医药, 8, 622-624. |
[19] | 袁懿, 刘晶, 李阳春 (2012) 柴术消痞方治疗萎缩性胃炎43例. 中医民间疗法, 2, 29-30. |
[20] | 赵翠丽, 蔡智刚 (2012) 四逆散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 中国医药导报, 22, 116-118. |
[21] | 沈铀, 谢璇, 黄伟铮 (2007) 中医活血化瘀法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广东医学, 3, 476-477. |
[22] | 刘善京, 王裕霞 (2011) 膈下逐瘀汤治疗胃癌前期病变的临床对比观察. 现代中医药, 2, 15-16, 60. |
[23] | 刘新文 (2012) 自拟益气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 中外医疗, 11, 126, 128. |
[24] | 何善明, 袁海锋 (2008) 健脾化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的临床研究. 新中医, 2, 35-36. |
[25] | 张福荣 (2013) 益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2例. 中国中医药科技, 4, 414-415. |
[26] | 白海燕, 郭立芳, 杜艳茹, 刘启泉 (2007) 活血解毒方治疗慢性菱缩性胃炎并轻、中度肠上皮化生的临床观察. 上海中医药杂志, 6, 37-38. |
[27] | 刘晓辉 (2008) “化浊养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0例临床观察. 江苏中医药, 12, 48-49. |
[28] | 刘雪婷 (2012) 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内蕴证的临床研究. 河北医科大学, 河北. |
[29] | 霍永利, 李佃贵, 马小顺 (2011) 化浊解毒法治疗胃癌前病变患者61例. 中医杂志, 8, 698-699. |
[30] | 张颜伟, 郭喜军, 赵见文, 李佃贵, 鄂辉, 孟丹 (2011) 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1, 36-38. |